在政策“破冰”四年之后,中國穩步推進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近期有望迎來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通用航空產業或將迎來“黃金時代”。業內人士建議通航產業亟需堅持頂層設計引領,避免“一哄而上”無序競爭,實現行業健康發展。
記者從14日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舉行的2014中國綿陽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了解到,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在全國范圍進一步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國家空管委辦公室計劃財務處處長呂軍華指出,這些利好政策涉及空域劃分、通航飛行審批程序、空管服務保障模式等法規標準及政策措施。
“一系列對通航發展有重大利好的政策近期有望相繼出臺。”呂軍華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空管委辦公室將盡力進一步營造寬松、和諧的政策及空域環境,加快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民航部門也正在大力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中國民航局運輸司通用航空處處長靳軍號在論壇上介紹,通用航空企業工商登記已明確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中國民航局目前正在修訂通用航空管理規定,還會取消通用航空過程當中所需要籌建環節,企業設立的要素門檻也會降低。
“通用航空迎來了百年難遇黃金發展期,發展空間不可想象,它將成為繼汽車、高鐵后第三個國民經濟增長的領軍行業。”中國民用航空西南地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堅說。
低空飛行管制被認為是決定通航產業命運的關鍵因素。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出臺《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標志著中國低空空域開放破局,催生全國通用航空產業熱潮。
“2010年底以來,通航企業數量年均增長約25%,航空器數量年均增長約20%。”靳軍號說,截至今年9月全國通航企業共226家,籌建單位201家,在冊通航飛機、直升機總量1786架,全行業從業人員已達1.1萬人。
由于整個通航產業鏈涉及制造、運營及服務等三大核心環節,發展前景極為廣闊。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計劃處調研員李國強認為,除傳統通航領域外,在未來10至20年時間里,中國通航產業還會在教育培訓、公務航空、航空器托管等三大領域實現一定規模的發展,在交通短程運輸領域有可能實現“零”的突破,而航空器維修、通用航空金融租賃及其他通用航空延伸服務領域,或將整合現行資源,健康發展。
盡管通航產業“看上去繁榮一片”,但基礎設施薄弱、專業人員短缺、產業鏈條不完善的現實,令中國通航產業在大發展初期仍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
業內人士認為,通航產業總體布局呈現“小、散、雜”等特征,提升產業品質,政府、市場作用缺一不可。
由于通用航空產業對促進地方經濟效果顯著,各地政府的發展沖動空前高漲。靳軍號說,目前已有14個省份制訂了本地區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規劃或通用機場布局規劃,三四年時間里全國出現超過110個航空產業園,其中很多都是瞄準全產業鏈。
“很多企業在尚沒有對通航產業建立基本認知的情況下,就盲目投入制造等領域。”靳軍號建議,不要每個地區都做全產業鏈發展,應探索真正符合地區實際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真正實現通用航空發展差異化,避免無序競爭。
“通航產業發展之路將漫長而艱巨,需要合理籌劃、穩步推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航工業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劉大響建議,應成立國家通用航空管理委員會或行業協會,加強行業管理和規劃;盡快制定通航法律、法規和必要的管理條例;引入市場機制,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地面設施的建設力度;吸收國際先進技術,更要促進自主創新,從而促進民族工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記者楊迪 呼濤 葉含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