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10月14日電 題:新技術風潮吹入中國傳統糧倉 沒有想象中層層疊疊、鼓鼓囊囊的麻袋,只有堆放整齊、約有兩層樓高的麥粒。這是中新社記者在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糧倉里見到的一幕。借助新技術,這座只有30多個職工的倉庫管理大批糧食“舉重若輕”。 把包裝倉改為散裝,是傳統糧倉設施升級的關鍵一步。浙江省省級糧油儲備庫管理中心主任黃志軍說,以前儲糧都是用麻袋包裝,購買麻袋需增加開支自不必說,更令人心痛的是麻袋之間的空隙白白浪費,無形中減少了倉庫存放糧食的容量。此外,裝卸糧食也需要人工扛,費時費力。 在此情況下,該直屬糧油儲備庫著手將包裝倉進行散裝化改造。目前,已有9座倉庫完成了這一改造。 這一改變看似平常,效果卻不一般。該糧油儲備庫副主任金建德表示,改造之后倉容量從原來的1800噸提高到3650噸;糧食裝卸也更加方便快捷,“以前卸一船糧要30多個裝卸工,現在卸四五條船只需要6-7個人”,糧食調運和周轉效率有了更好保證。 以散裝改造為基礎,更多先進技術有了用武之地。例如,把風道從地下挪到墻上,讓原本垂直流通的風改為橫向緩緩吹過糧食,能使糧食更好散熱,水分損失更小。糧堆密封后,打入高純度的氮氣替代殺蟲劑,使害蟲因缺氧而死,既不會使農藥殘留在糧食上,也不會污染環境。 智能控制、信息化、物聯網等新技術風潮也吹進了傳統的糧倉。 比如,在控制溫度和濕度上,以前該儲備庫檢測糧溫“像給人測體溫”,工作人員需要把溫度計逐一插入糧堆,幾分鐘后再逐一拔出來讀取、記錄數據,記錄完所有倉庫需要十幾個人干一天。而現在用基于“云技術”的無線糧情檢測系統,完成同樣的工作量只需一個小時。 在中國,采用新技術改造老倉儲設施的糧油儲備庫日漸增多。據介紹,像浙江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這樣的倉庫在浙江省約占一半左右。 據國家糧食局最新數據,目前中國所有倉房中78%裝備了機械通風系統,57%裝備了計算機糧情測控系統,倉儲物流作業機械化程度顯著提高;推廣應用“四合一”(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儲糧新技術的糧食倉容達到1.6億噸。 技術改造在中國糧倉蔚然成風,源于官方對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視。 中國糧食產量已連續十年增長,2014年夏糧豐收也已成定局。但人多耕地少,糧食供求關系始終處于脆弱的“緊平衡”這一現實并未因此而改變。減少糧食在儲備環節的損失,成為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必然要求。 同時,隨著產量的連年增加,如何有效利用、保存好糧食也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官方已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應用先進儲糧技術,推動儲糧設施升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6月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出,目前中國倉容總體緊張,部分地區嚴重不足,要加強倉儲設施建設,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國家糧食局流通與科技發展司司長翟江臨透露,目前糧食系統正在研究部署今明兩年新建1000億斤倉容,新建倉容將積極采用綠色儲糧、智能控制、信息化和節能減排等新技術,提高中國糧食安全儲備能力和水平。(完) |
相關閱讀:
- [ 09-12]發改委:中國反壟斷公正透明 不存在選擇性執法
- [ 07-26]手機安全面臨隱患 隱私泄露層出不窮(圖)
- [ 05-28]新技術可為月球提供寬帶連接 太空也可用互聯網
- [ 04-11]美科學家研制自毀式手機 一旦被盜可立即溶化
- [ 02-25]中國科學家實現靈長類動物基因定向敲除
- [ 03-05]三明:試種農作物新品366種 222萬畝農田用新技術
- [ 01-07]邵武市立醫院引進兩項新技術惠及農村患者
- [ 10-22]日本開發出氨合成新技術 大幅降低能源消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