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德“交融”互動 助推中歐融合“解鎖”
2014-10-13 21:38:52??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錦 |
分享到:
|
中新網10月13日電 多年來,媒體聚光燈下的中歐關系總是“經貿大單”唱主角。似乎從今年始,大單照舊,但輿論的焦點似乎有些改變。境外媒體分析指,中國和德國是當今世界兩個重要國家,在歐洲倡導的多極化潮流中,雙方的融合,將是中國與歐洲,亞歐兩個大陸融合的解鎖鑰匙。而中歐融合,必將對全球經濟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等起到關鍵作用。 今年3月,習近平成為訪問歐盟總部的首位中國國家元首,倡導中歐共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凸顯中歐戰略關系新高度。 法國《歐洲時報》13日社論指出,此次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德時的關于“中歐融合,無所不能”的宣示,再次塑造出中歐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登高望遠的形象,使戰略關系再超經貿關系,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分析稱,李克強訪德,不止一個場合講“中德關系不僅是買賣關系”。李克強在以“中國與歐洲相遇”為主題的漢堡中歐峰會上,將“相遇”落腳于“交融”。并稱“中歐交融”,“一切皆有可能”。結合習近平“一帶一路”構想,李克強從歐亞大陸的東端來到歐亞大陸的西端,講這番話,可謂意味深長。 社論表示,中國和德國是當今世界兩個重要國家,在歐洲倡導的多極化潮流中,雙方的融合,將是中國與歐洲,亞歐兩個大陸融合的解鎖鑰匙。而中歐融合,必將對全球經濟發展、促進文明進步、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深度改革,起到關鍵作用。 臺灣“中央社”報道援引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觀點表示,德國不僅是中國在歐盟內主要合作伙伴,也是連接俄羅斯、打通歐亞合作的橋頭堡。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12日評論文章《中歐拼經濟,美歐玩政治》指出,中歐關系已經機制化,而且少有意識形態方面的滋擾,并不受地緣政治形勢左右。中歐關系,基于經貿關系的潤滑,雙邊的戰略合作根基已經穩固。 中國和“歐洲三劍客”——英法德三大國的關系,目前沒有任何障礙。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又將中歐關系從重點籌劃推向全方位外交。從歐洲到中東歐國家及荷蘭、比利時等重要的歐盟效果,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經略有板有眼。 《歐洲時報》指出,此次李克強訪德所釋放出的積極信號說明,中歐雙方在不斷深化經貿合作的同時,正在形成不斷增多的戰略交集。 該文指出,此次李克強訪德最具象征意義的舉動,是他向默克爾贈送一只由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在中國制造的“魯班鎖”。傳統與現代,伙伴與創新,困難與克服困難,合作與雙贏,都寫在中國與德國的“交融”之間。 臺灣《旺報》13日報道,李克強送出的魯班鎖,代表了一種虛心。中國在提振現代制造業上有所追求,要向德國學習,要與德國經濟技術加強深度合作。同時,想要解開魯班鎖,就如同要解決一道難題,相信中德之間的合作能不斷創新,共同破解世界性難題,開啟美好的未來。 美國《世界日報》13日報道稱,今年以來,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一些輿論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疑慮。對此,李克強在漢堡的演講中再次予以回應,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李克強說:“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沒有實行‘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沒有放松銀根和擴大赤字,而是強力推改革。” |
相關閱讀:
- [ 10-13]李克強推中歐合作跨大步 經濟合作提升中國影響力
- [ 10-12]李克強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
- [ 10-12]李克強在中歐論壇漢堡峰會第六屆會議演講全文
- [ 10-11]習近平創新務實作風拓展中國外交新空間
- [ 10-11]習近平創中國外交多個“首次”:創新中盡顯務實
- [ 10-11]習近平創中國外交多個“首次”:創新中盡顯務實
- [ 10-07]李克強將出訪德俄意三國 中歐合作前景受矚目
- [ 10-04]李克強將出訪德俄意并出席亞歐首腦會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