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公司涉黃案”雖然隨著王欣等5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落網而進入審查起訴階段,但該案在業界引發的“地震”依然強烈。有消息稱,許多與快播同類型的網站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將涉黃內容全部下架。 快播一直以“技術提供商”自居,但專家指出,揭開表層的“技術面紗”,快播實際上是以打“擦邊球”的方法默許甚至縱容淫穢色情視頻的傳播。 模式擦邊球:“技術支持”離色情傳播有多遠? 快播與傳統播放軟件的明顯區別在于,輸入視頻地址,無需下載就可以實現在線播放,其中就包含淫穢色情視頻。“同樣是輸入地址瀏覽色情信息,為何網頁瀏覽器的開發者沒事,作為視頻播放器開發者的快播就觸犯法律?”有這樣一種聲音為快播辯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教授黃娜表示,這種“技術支持論”根本說不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傳播散布含有淫穢、色情內容的信息。快播作為信息服務提供者,有義務審核網民瀏覽的內容,過濾不良信息,更不能提供色情信息檢索功能供用戶下載。 事實上,2010年以來,王欣等人開發了快播視頻播放軟件系統,以只做技術、不問內容為借口,明知快播系統內有大量淫穢色情視頻,卻放任其廣泛傳播,甚至在公司遍布全國各地的服務器中存儲大量淫穢色情視頻供網民瀏覽下載。 “快播作為工具,‘在線觀看’技術本身并沒有錯,但利用這個工具進行違法活動,并以此牟利,那就基本沒有可辯護的空間了。”黃娜說。 渠道擦邊球:“云端”“社交圈子”成為色情傳播隱秘地帶 互聯網信息安全專家介紹,與此前通過種子文件分散小規模下載、離線觀看不同,隨著“云計算”的日益普及,境內外色情網站開始借助各類網絡硬盤實現集中大規模下載和在線觀看。借助網盤容量大的特點,一些色情網站直接發布相關鏈接和提取碼,用戶可批量提取網盤內高達上千GB、數量驚人的色情視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份,我國網盤用戶數已超過3.51億人,由于網盤內容存儲在“云端”服務器,用戶可通過電腦、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多種終端隨時觀看、下載視頻文件,色情文件傳播“量大速快、多屏融合”的特點愈發明顯。 嚴打之下,此前流傳甚廣的色情網站大多被屏蔽,但隨著微博、微信、陌陌等社交軟件的普及,網絡色情傳播圈子化、隱蔽化的特點越發突出。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教授謝川豫表示,網絡色情信息開始打渠道的擦邊球表明“凈網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嚴打使得違法行為不得不尋找更為隱蔽的方式,擠向另一個空間,是法治發展過程中會碰到的必然現象,這也促使我們的執法水平和手段要相應提高。 重慶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孫元明說,與公開網站的色情信息傳播不同,利用微信、陌陌等聊天工具點對點進行信息通訊理論上是受法律保護的,如對用戶發送的內容進行實時監控,難免會涉及隱私保護問題;與之類似,作為個人文件管理工具,網盤具有天然的私密性,各類文件不能通過搜索引擎搜索,而是依賴于用戶分享,這也使色情文件傳播具有更強的隱蔽性,實際監控面臨難題。 內容擦邊球:從赤裸暴露到隱晦挑逗 雖然公開網站“赤裸裸”淫穢信息已不多見,但經常上網的網民不難發現,在某些資訊彈窗和網頁側欄的廣告位置,較為隱晦、充滿挑逗的“淡黃”信息卻隨處可見;以“偷窺洗澡”“陰陽雙修”為噱頭,這種游走在色情邊緣的內容在網頁游戲領域更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曖昧內容”已成為網頁游戲產業“心照不宣”的秘密。 一名資深網絡鑒黃師告訴記者,網絡鑒黃師的主要職責是尋找赤裸裸露點的圖片信息,而對目前網絡上的各種色情“擦邊球”沒有辦法。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教授謝川豫表示,認定網絡色情傳播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或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涉及到傳播內容是否具有誨淫性,但無法像毒品一樣客觀量化的,這涉及到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同的成長環境、年齡段和知識背景都有差異,因此難有相應的鑒定程序。 “不描述性行為就不算淫穢,這類色情信息都是擦著這條邊在走。”一名不愿具名的法律專家認為,色情“擦邊球”往往把底線當做上限,其危害性不亞于被認定的淫穢內容。 北大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門戶網站熱衷展示色情內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博取眼球,獲取“庸俗流量”,并通過廣告展示、點擊來尋求變現。而作為重要的媒體平臺,其行為本身忽略了社會責任。相關部門應對門戶網站“色情營銷”的傾向加強關注,及時制止門戶網站“爭相觸黃”、低俗炒作的現象。(記者羅沙、翟永冠、楊丁淼) |
相關閱讀:
- [ 07-14]舉報中心提示暑期防青少年遭遇網絡色情侵害
- [ 04-26]網絡色情越狡猾 凈化網絡環境責任就更神圣
- [ 04-26]讓網絡色情傳播失道寡助
- [ 08-28]臺灣將設立新機構應對日漸泛濫的網絡色情
- [ 07-29]英媒:華為屏蔽英國網絡色情內容引爭議
- [ 07-17]美男沉迷網絡色情家庭被毀 提告蘋果未裝過濾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