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口頭“高度重視” 為何從不落實?--透視“童名謙們”的“閉眼心態”
距原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童名謙玩忽職守罪一審宣判已有一個月的時間,部分官員的“閉眼心態”仍值得反思。
“中國網事”記者采訪梳理得知,因為犯罪事實較為清晰,取證較為容易,童名謙在被調查后15天即被移送司法機關,9個月后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是十八大后首個因“玩忽職守”而獲刑的省部級官員。
一些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童名謙的“快速落馬”再次印證了即便不貪污腐敗,“為官不為”在當今之中國也行不通了,跟童名謙一樣有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政心態的官員該警醒了。
不斷聽取反映,多次“高度重視”,一再遮掩瀆職
2012年2月,童名謙從湖南邵陽市委書記轉任衡陽市委書記,這段僅1年多的任職經歷成為他仕途的“滑鐵盧”。2012年底到2013年初,衡陽發生嚴重的大范圍破壞選舉事件。消息一出,震驚全國,造成惡劣影響。
“一把手”童名謙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指控,被告人童名謙作為嚴肅換屆紀律的第一責任人,先后接到常寧市委副書記李某、衡陽縣演陂鎮德勝村黨支部書記歐某某等4名省人大代表候選人、南岳區委書記傅某某等人關于省人大代表候選人存在送錢拉票問題的反映,未予重視,未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核查,未依紀依法嚴肅查處,未及時有效制止非法拉票行為的蔓延,致使省人大代表選舉被嚴重破壞。
“中國網事”記者了解到,多次聽取多人匯報后,童名謙的反應是:召開會議強調換屆紀律,以市委名義給市人大代表發公開信要求遵守換屆紀律,安排相關人士對候選人進行提醒談話,但就是不了解具體情況,也沒有要求相關部門及時調查處理。
童名謙還要求舉報人“顧全大局”,口頭上稱“高度重視”,在得到明確、具體的線索情況下,不是按照規定責令調查、處理,而是銷毀材料、掩蓋破壞選舉的事實。
在童名謙“不聽、不管、不查”的情況下,破壞選舉的行為愈演愈烈,不少擔心“別人送錢而自己沒送從而落選”的候選人也加入到行賄的隊伍中。案發后,執法部門從收受賄賂的衡陽市十四屆人大代表及工作人員處追繳贓款共計1.1億余元,400余名涉案人員被立案調查。
“童名謙們”何來“閉眼心態”?
“這是典型的‘老好人害死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政研究所副所長杜治州表示,作為地方“一把手”能對大范圍的送錢拉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種“老好人”的庸官哲學荼毒之深可見一斑。
“中國網事”記者日前調研時發現,個別官員中一直存在著“寧可不干事、不愿再出事,為了不出事、干脆不干事”的心態。在一些矛盾多發的縣市,不少官員都想方設法調到一些“安逸”“安全”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不會產生矛盾或產生矛盾的概率較低,從而“平安退休”。
然而,對于這些“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太平官”,老百姓根本不買賬,甚至深惡痛絕,在一些地方甚至流行“不要貪官,更不要‘癱官’”的說法。一些群眾反映,貪官可恨,懶官、庸官、為民不辦事的“癱官”同樣可恨。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杜治州說,從衡陽破壞選舉案看,“一把手”的“閉眼心態”為害尤甚,往往“一把手”不作為、不講原則、壓不住陣,影響的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甚至一個地區。
專家:吏治不僅止于反腐 廉潔保不了“閉眼干部”
“在對官員不作為的處理上,童名謙案具有標桿意義。”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羅猛表示,童名謙僅因玩忽職守一項罪名受到刑事追責,在省部級官員中實屬少見。此前,包括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在內的多名省部級以上官員職務犯罪案件中,除了玩忽職守等瀆職罪名,多數都涉及貪污、受賄等其他罪名。
回顧近年來一些官員瀆職案件的處理,存在著“罰酒三杯”的情況。羅猛表示,不同于貪污賄賂案件,一些地方對于官員瀆職案件的處理,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很多都是采取黨內或行政處分,重者引咎辭職,一些官員甚至被處理后“曲線復出”。
盡管近年來檢察機關加大了對官員瀆職案件的查處力度,但發現查辦瀆職侵權犯罪的數量與實際的發案狀況仍存有差距,瀆職案件的收案數量相比貪污、受賄案件也明顯偏少。“中國網事”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地方的基層檢察院每年查處的瀆職案件都是個位數。
“這和瀆職案件在司法認定上有一定難度有關系,但更多是認識問題。”羅猛說,一些人認為官員雖然不作為,但“不貪不拿”。與搞“權錢交易”的官員相比,公眾和黨政領導干部對不作為的“太平官”容忍度更高。但是從童名謙案看,“太平官”造成的危害并不比一些貪官小。
“童名謙案為‘太平官’敲響了警鐘。”杜治州說,在社會轉型期,各方面矛盾紛繁復雜,官員如果奉行‘不干壞事就是好官’的標準,不敢擔當,回避矛盾,明哲保身,當一個‘好好先生’,既不符合黨員干部的宗旨,也越來越為黨紀國法所難容。“你不找麻煩,麻煩就會找你。”(記者高潔涂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