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變與不變中研判經濟新常態
2014-09-16 10:26:12?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態勢和基本面沒有變,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增長速度和發展節奏出現了新的變化。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這是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于這一新特征,有兩點需要正確認識。第一,當一個經濟體經歷了一個時期的高速增長后,經濟增速換擋回落是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現象。相比之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趨緩,但今后一個時期仍將保持在7%—8%,完全可以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因此,對我國經濟增速的這一變化,我們不僅沒有理由悲觀和驚慌,還應從中看到機遇和比較優勢,進一步增強自信。第二,速度是一個表象,應善于透過這一表象把握增速變化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影響經濟增速的因素有很多,既與國際經濟形勢變化有關,更與我國傳統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直接相關,是我國低成本出口戰略、低端產業居多的經濟結構以及資源和環境的粗放使用方式難以為繼的表現。因此,需要把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等聯系起來,更深刻地理解進入新常態的必然性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 “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沒有變,但邁向這一目標的思維框架和行動邏輯呈現一系列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理念。進入新常態,我們將更加重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們不是不要一定的經濟增速,而是基于潛在增長率的變化等因素,更加理性地設定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其次是布局。進一步凸顯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并重,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將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三是結構。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將逐步成為三次產業的主體。需求結構方面,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逐步提升。城鄉區域結構方面,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鄉區域差距將逐步縮小。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居民收入增長長期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的狀況將得到改觀。第四是動力。我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改革和創新的原動力和主動力作用更加突出。第五是政策。不再把高增長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直接目標。“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保持政策定力,把宏觀政策的“穩”與微觀政策的“活”、社會政策的“托底”有機結合起來。 (作者為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 |
相關閱讀:
- [ 09-16]交投小幅升溫 做市制度步入常態
- [ 09-15]范坑鄉:多舉措實現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常態化
- [ 09-15]行政一把手出庭應成常態
- [ 09-14]斗池路攤點占道城管突擊整治 市民盼常態化治理
- [ 09-14]斗池路攤點占道城管突擊整治 市民盼常態化治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