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變與不變中研判經濟新常態
2014-09-16 10:26:12?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習近平同志今年5月提出“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的重要論斷,聯想到習近平同志去年初提出的另一個重要論斷“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提示我們可以從變與不變及其相互聯系中研判經濟新常態,進而在宏觀層面更好地把握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歷史方位和基本特征。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但經濟社會發展呈現鮮明的階段性特征。雖然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但在不同時期,基本國情的特點、我們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略都呈現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因而不能把前一個階段的理念、思路和辦法簡單延續或移植到后一個階段。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無論改革還是發展都有著與以往不同的特征和要求。從發展來看,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就改革而言,更加注重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既要勇于“破”,更要著眼于“立”,追求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制度體系。新常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必須將其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聯系起來加以思考和把握。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但矛盾雙方的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黨的八大作出的判斷。幾十年過去了,無論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還是社會生產力,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們應全面系統分析矛盾雙方所發生的變化,這是制定政策、確定發展戰略和重點的重要依據。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應具體分析人民物質文化需要水平、需要結構、需要趨勢等的新特點,搞清楚社會生產力發生了哪些新變化,以更好地理解我國經濟新常態的歷史脈絡和現實方位,進而根據矛盾雙方的變化,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形成新的理念、思路和政策舉措。 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但其內涵和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際來看,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就國內而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但當前面臨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和考驗,再也不能沿用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而必須創新、必須變革。我們是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國內改革發展進入攻堅階段的背景下進入新常態的,因而必須把改革與開放、改革與發展、開放與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推動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 |
相關閱讀:
- [ 09-16]交投小幅升溫 做市制度步入常態
- [ 09-15]范坑鄉:多舉措實現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常態化
- [ 09-15]行政一把手出庭應成常態
- [ 09-14]斗池路攤點占道城管突擊整治 市民盼常態化治理
- [ 09-14]斗池路攤點占道城管突擊整治 市民盼常態化治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