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8月29日電(記者 吳揚 董飛)“強迫癥已成為中青年人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必須引起重視!”近日,鄭州子午心理研究院院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讀博士王芳平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王芳平院長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竟爭加劇以及父母早期對孩子嚴格的管教,近年來強迫癥患者在中青年中表現的越來越多。世界衛生組織近期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中發現,強迫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 據介紹,強迫癥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疾病。強迫癥常常表現出,總是重復思考同一個問題,總是重復同一個動作。比如有人反復不停的洗手,總覺得手洗不干凈;再如,有人總擔心車門沒有關好,反反復的開關車門;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中,一名工人拿著扳手,見著鑼絲帽就想擰。這些都是強迫癥的表現。 王芳平院長說,強迫癥患者,除了遺傳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受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一般人都或多或少有一點強迫癥的特征,比如說不能看見衣有皺折,不能看見有人吃飯掉飯渣,這并不影響我們的生活。但重度的強迫癥會嚴重的影響一個人的工作,甚至讓這個人無法生活。另外,科學研究發現,長期的強迫癥患者,會在人的腦部神經系統中某段神經回路神經元的軸突上產生棘突。這種棘突的出現就如長期吸食毒品會成隱一樣,很難治療。 另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識科學系McGorern大腦研究所教授馮國平曾在研究谷氨酸神經遞質時發現,在敲除了Sapap3這個基因的實驗小鼠身上,居然發現了類似人類強迫癥行為:小鼠反復抓自己的臉,而一旦讓這種蛋白質重新回到紋狀體中,小鼠馬上就停止了抓臉,焦慮癥狀也隨之咸輕。 這些研究說明,強迫癥既有社會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說在治療強迫癥時,既要有心理的疏導,也應有藥物方面的輔助。用藥的目的是修正因長期強迫癥形成的器質性改變,比如神經系統中某段神經回路神經元的軸突上棘突的出現。 王芳平強調,在醫學和心理咨詢實踐中強迫癥是一種難以完全治愈的疾病。因此,預防強迫癥就顯得尤其重要。對于家庭來講,須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宜過于苛刻,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因才施教,要注意讓孩子適當參加一些能夠自己完全做主的活動;從社會管理層面來說,對于那些工作單調,管理嚴格的崗位應增加相對較多的娛樂活動,配備專業心理導師來緩解環境的壓力,使這些人能夠相對舒心的工作。 |
相關閱讀:
- [ 08-28]近期流行的微信圈強迫癥頭像疑暗藏病毒
- [ 08-26]坑友頭像風靡微信專整強迫癥 網友:逼死處女座(圖)
- [ 08-21]強迫癥怎么治療 8招緩解癥狀輕松生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