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目不暇接,消費者關注大不如前 “男人節”“姨媽節”“撒嬌節”紛紛來襲,電商造節,消費者買賬嗎? “類似的促銷節日太多了,錯過一個還會有下一個吧,平時工作又比較忙,所以也就沒那么關注了。”白領小吳告訴記者,“而且也沒有感覺比平時便宜多少,所以沒有湊熱鬧。” “最近關注電商促銷比較少了。因為之前貪便宜買的很多東西直到現在還沒用完。但是,網購已經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北京某高校大三的學生小劉說。 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類似小吳、小劉這樣的反饋還有很多。當前電商造節越來越多,獲得的關注卻大不如前。 首先,并不是每一個電商都能造出“雙十一”。淘寶“雙十一”是國內網購造節的發端,有新鮮感,消費者關注度很高,同時打折力度也比較大,確實能給消費者不少實惠。此后,各大電商紛紛效仿,然而物以稀為貴,“節”越多,消費者的新鮮感越少,注意力逐漸分散,對單個節日的關注度也在降低。 其次,有相當一部分電商造節的噱頭大于實質。只要是電商造節,大多都會用“打折”“清場”“瘋搶”等字眼來營造一種商家出血讓利的氛圍。事實上大多言過其實,有些商品看似便宜了,實則是通過類似“滿300減60”等手段來提高享受折扣的門檻,折扣確實享受到了,但消費者必須花更多錢買比平時更多的東西。 最后,隨著網購的普及,消費者已經度過網購發展初期的沖動消費階段,而漸漸轉向理性消費階段。不少像小劉這樣的年輕人,不像剛開始那樣熱情參與電商造出的節日了,因為,網購已經成了他們日常消費的新常態了。 “電商造節的促銷效果總體比原來減弱了,現階段電商之間的價格戰規模逐漸縮小,價格因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沒有以往明顯。另一方面,促銷的常態化、頻繁化使消費者對電商促銷產生審美疲勞,跟風購物的趨勢減少,消費者也變得愈加理性。”王小星認為。 “電商不能只期待消費者沖動消費來提高銷售額,因為消費者越來越理性是趨勢。”曾劍秋表示。 目前,消費者網購比例越來越高,網購對整個社會的消費規模也的確有帶動作用,但在這當中,有多少是增量消費,有多少是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消費,仍沒有確切地統計出來。不過,隨著我國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網購在這當中將會扮演重要角色。”王小星說。(劉思佳伊 霄 林麗鸝) |
相關閱讀:
- [ 08-22]鄉村生活的“原生態” 催生泉州休閑農業新市場(圖)
- [ 08-19]利比里亞防治埃博拉催生“瘟疫村” 村民面臨抉擇
- [ 08-19]福建放寬住房限購措施 或催生華僑置業熱
- [ 08-19]利比里亞防治埃博拉催生“瘟疫村” 村民面臨抉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