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慈善事業獨立性,自收自支形成監管盲區 “政府發動募捐,企業及個人能拒絕嗎?”金錦萍分析說,募捐本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行為,捐不捐、捐多少都應該是自愿行為,這種行政權力綁架之下的募捐帶有很強的強制性色彩,長此以往,有可能打擊普通公民捐款的積極性,并且擠占民間募捐資源。 --壓力之下,“逼捐”扭曲慈善本意。“這種來自上級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使大家心存不滿。”陳雨說。 記者從湖北隨縣教育局網站查找到一份《2014年“愛心助學”活動實施方案》,稱該縣2014年將籌措不低于50萬元的資金,具體方法有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組織教育系統干部進行一次募捐活動等。這項強制募捐引發了不少基層教師反感。 該縣一位教師公開稱:“該縣教師收入不高,實際到賬月工資只有2000元左右甚至更少。自愿捐款收效甚微,有的學校干脆搞起黨員干部帶頭捐100元、普通教師捐50元的變相攤派,甚至要求學校雇請的臨時工也參與其中。” --“最大的危害是對整個公益機制的破壞。”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認為,目前,社會管理方面處理公共事務有兩套系統,一個是政府依賴“稅收”機制去獲得處理事務的經費,一個是社會自愿捐贈的公益機制。“行政募捐是用‘稅收’機制做公益,這種政府干預公益的思路與做法一旦形成慣性,將影響公益事業的獨立性,很可能使其淪為一些地方政府的“第二稅收”。” --自收自支誰來監管?大朗鎮強捐事件中,鎮政府方面回應稱募集資金進入專用賬戶,堅持收支兩條線的財務管理制度,將用于校舍建設、設備購買等方面。但仍然被公眾質疑“自收自支”的合理性。 “每次捐款后只能看見捐款明細公示,卻從未看見資金使用公示,錢去哪兒了?”易偉說,目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行政命令式募捐,基本看不見捐贈資金使用去向的公開,資金使用的安全與效率令人擔憂, --“權力濫用”讓“權錢交易”更具隱蔽性。從事房地產開發多年的老呂告訴記者,在行政命令下組織的各類募捐活動,不僅面向機關工作人員,還面向所在地區企業。于是,捐款多的,就成為地方政府眼里的“好孩子”,能從后期享受“獎勵政策”的回饋。而捐款少、不捐款的企業,便總是會被設置各種“潛在障礙”。這種行為看起來像是做公益,其實一定程度上是更具隱蔽性的“權錢交易”。 |
相關閱讀:
- [ 07-16]紅會再陷“逼捐門” 專家:緣于信息封閉
- [ 07-09]紅會攜器官“逼捐”,源于管理不明
- [ 07-09]媒體談多地紅會“挾器官以逼捐”:褻瀆了慈善
- [ 05-11]逼捐“紀念樹”是失敗的“最后一課”
- [ 11-10]慈善與教育聯姻別結出逼捐的酸澀果實 深秋的牽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