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撰文:鄧小平與道路自信
2014-08-22 06:51:56??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鄧小平同志對革命和建設兩個歷史時期道路探索的經驗總結明確地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獨立自主地依靠中國的力量來辦。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這都是我們的立足點。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的中國道路,正是黨和人民不同時期在“走自己的道路”的艱辛探索中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 開創新途:“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 中國道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得以開創。這次全會確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緊接著,鄧小平同志又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就初步形成了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中國道路便有了魂。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道路的主題和名稱得以明確。此后,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我們黨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根本內容就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被鄧小平同志稱為“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他還從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把改革稱為“第二次革命”或“新的革命”。把改革強調到如此高度,鮮明表達出鄧小平同志希望通過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來回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而開創中國道路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可見,改革開放既是中國道路的基本內容,也是中國道路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支撐點。 在開創和堅持中國道路過程中,鄧小平同志總是及時觀察和總結這條道路的實際成效,自覺和自信地宣傳它、維護它,及時傳達出對中國道路越來越充滿信心。鄧小平同志從實踐角度體現的道路自信,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上世紀80年代前期幾乎是立竿見影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效。他講,“經過五年的實踐,已見成效,證明我們的路子走對了”。二是來自人民群眾對這條道路的歡迎和擁護。他講,“我們現在的路子走對了,人民高興,我們也有信心”。三是來自只有走這條道路才能實現黨和人民的奮斗目標。他講,我們在這條道路上“走了五年半,發展得不錯,速度超過了預期。這樣發展下去,到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向前延伸的中國道路不會一帆風順,總要遇到一些溝溝坎坎,進而引起對中國道路的各種議論。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同志從來都是咬定青山、力排異見,在自信中堅持,在堅持中彰顯自信。特別是在中國道路前進10年左右的時候,針對國內外的政治氣候,他強調堅持走中國道路的談話尤其多。 從國內情況看,經過近10年的探索,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從基本路線到發展戰略都確立了一套符合國情的指導思想和措施辦法。中國道路照此走下去,大成可期;未來的穩定和發展,全靠我們是否能夠堅持住這條道路。正因為如此,在1989年政治風波后,鄧小平同志最為擔心的是人們對這條道路有所動搖,迅即提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對不對”“是不是錯了”這個尖銳問題讓人們思考。他的答案異常果斷:“都是對的”,要“堅定不移地干下去”。 從國際情況看,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曲折并急劇走向低潮,我國面臨的國際壓力陡然加大。社會主義中國站不站得住,中國道路行不行得通,成為國際輿論的一個熱點,極大地考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走中國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在這道考題面前,鄧小平同志毫不含糊、信心十足:“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薄拔覀冊诒臼兰o還要用十幾年時間,下世紀還要用三五十年時間,繼續向人們證明,我們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們對自己的發展充滿信心”。這些回答堅決頂住了西方世界的壓力,打消了一些人對中國道路前途命運的擔憂。 鄧小平同志為什么如此自信?因為這條道路是來自中國探索、體現中國經驗、反映中國愿望的,是符合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決定中國命運的。結論就是鄧小平同志說的,“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別的路”指什么?在鄧小平同志的談話中,經常使用的概念有“邪路”“死路”“彎路”“曲折路”“倒退路”和“回頭路”等等。概括起來主要指的是兩條路,一條是“邪路”,一條是“回頭路”。 所謂“邪路”,鄧小平同志明確指的是我們今天說的改旗易幟的資本主義道路。比如,“我們大陸堅持社會主義,不走資本主義的邪路?!睘榱朔乐棺摺靶奥贰?,他對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消極現象一向警惕,強調要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他講,“有的現象可能短期內看不出多大壞處。但是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和采取堅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濫,就會影響更多的人走上邪路”。 所謂“回頭路”,鄧小平同志明確指的是我們今天說的封閉僵化的老路。他認為,在前進的道路上進行一些調整甚至出現一些曲折在所難免,但要防止倒退。因此,“已經從各方面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繼續實行,不能走回頭路”“走回頭路,人民生活要下降”。 不走“邪路”和“回頭路”,是由中國道路的兩個基本點,即“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決定的。1989年政治風波發生后,鄧小平同志總結經驗教訓,就是兩條:“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不夠一貫”“改革開放得還不夠”。1993年審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編輯工作總結報告后,他又交代:“不能改變這條路線,特別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覺地動搖,變為事實”?!安恢挥X地動搖”這個提法異常深刻,既指可能在改革開放的問題上停滯下來,不知不覺走回頭路;也指可能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問題上放松下來,不知不覺走到邪路上去。他為什么從兩個基本點的角度來總結走中國道路的關鍵,來表達對堅持和發展中國道路的期待?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證明,不改革沒有出路,改得不好也不會有出路。只有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對這兩個基本點都高度自信,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辯證統一,中國道路才會走得順、走得通、走得好。 |
相關閱讀:
- [ 08-21]中央出臺指導意見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 [ 08-20]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 福建將出實招整改突出問題
- [ 08-20]市紀委通報六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