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小金庫緣何病灶難除 預算外資金游離監督之外
2014-08-18 09:10:58?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斬斷不良作風“資金鏈” “自1989年國務院關于清理檢查‘小金庫’的通知下發以來,共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清查活動,清查的范圍越來越廣、查出的違規金額越來越多,這都表明了中央懲治腐敗、建設廉潔政府的決心。”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副所長白景明說。盡管如此,現實當中的“小金庫”仍舊是屢禁不止,且花樣日益翻新,給“小金庫”的治理工作增添了很大的困難。 “小金庫”咋成了“大腫瘤”?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說:“造成不少單位和企業‘小金庫’盛行的原因,根本上在于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違規成本太低、風險太小,不足以形成威懾效應。” “為此,此次專項治理的內容,主要是2013年以來,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和財經紀律以及設立‘小金庫’的有關問題。數額較大和情節嚴重的,可追溯到以前年度。專項治理將圍繞預算、資產、財務、政府采購、會計工作的關鍵節點和薄弱環節,結合各地區各部門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并與財政、審計日常監管工作相結合,形成整體合力。”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局長吳奇修說。 “這次專項治理的意義在于通過對財經違法違紀行為和設立‘小金庫’的治理,建立合規使用財政資金的長效機制,建立、完善透明規范的預算管理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白景明說。 用“大預算”醫治“小金庫” “‘小金庫’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為這部分錢屬于政府預算外資金,游離于人大以及公眾監督視線之外。”劉桓說,就目前而言,最緊迫的就是要實現財政預算改革。 “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完善公共財政預算。這就要求,用‘大預算’來醫‘小金庫’。”劉桓指出,具體來講,要對預算外的收入進行一次徹底清理。同時,新《預算法》里必須寫入“所有的政府收入和支出都應當全部納入預算”,讓“小金庫”順利搬到“預算內”的“大家庭”,接受人大、公眾和社會的監督。 “在西方發達國家,政府部門的財政收支資金流基本全都實現了信息化和電子貨幣化。而我國還存在公務卡使用不夠普及,有些津貼現金化發放,甚至用假發票報賬等問題。”劉桓說,應該健全財務制度,盡量使財政收支更加透明,以從源頭截住“小金庫”資金的來源。 媒體報道顯示,2011年全國共發現“小金庫”58225個,涉及金額266.54億元,給予行政處罰1942人,組織處理3242人,黨紀政紀處分1862人,移交司法機關處理623人。換言之,對查出的5.8萬多個“小金庫”,只處理了數千人,且處理方式各異。 “如果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直接責任人要先予免職、再追究責任的規定,能夠最大限度落實,那么今后各單位‘勇于’設立‘小金庫’的沖動,必定陡然降低。”劉桓說。 “只要權力還沒有被關進制度的籠子,‘小金庫’就難以徹底消失。”顧駿指出,治理小金庫需鏟除部門利益鏈條,嚴格約束特權擴張,強化部門預算管理,建立小金庫追責機制,并將小金庫早日列入刑法犯罪內容。(記者楊亮) |
相關閱讀:
- [ 08-18]鎮政府狀告縣政府,法治時代的注腳
- [ 08-18]榕召開政府改革座談會 積極開展新一輪簡政放權
- [ 08-18]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 評估不合格扣減服務經費
- [ 08-18]大馬政府擬法律追究“擊落”MH17客機者責任
- [ 08-18]烏政府軍攻入盧甘斯克 郊區警察局升起烏克蘭國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