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小金庫緣何病灶難除 預算外資金游離監督之外
2014-08-18 09:10:58?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小金庫”雖然“姓小”,但容量卻并不小。據業內專家估算,隨著財政收入的日益增長,我國每年發生的“小金庫”資金總額或在1000億元以上。雖歷經30年,開展了13次清理整頓,但“小金庫”并沒有被根除,甚至在一些地方和單位愈演愈烈。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審計署從今年8月至10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嚴肅財經紀律和“小金庫”專項治理。 形形色色的“小金庫”資金規模到底有多大?為何綿延不絕、總“戒”不掉?“小金庫”的“病灶”又該如何根除? “小金庫”一點也不“小” 在全國范圍內,形形色色的“小金庫”資金規模到底有多大?對此,并無完整而準確的統計數據。根據審計署披露的“小金庫”問題數據,1998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國審計機關共查出“小金庫”資金(含擠占挪用)1406億元,平均每年超過165億元。 “‘小金庫’其實并不小。”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分析,從財政角度看,只要是脫離正常財政收支體系,且不受上級部門監管的賬外資金,其實都應該算是“小金庫”。隨著財政收支的逐年增長,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小金庫”也水漲船高,而且正日趨成為一種常態。 今年6月,審計署披露,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本級和中國建筑文化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等34個所屬單位采取轉移收入或虛列支出等方式,賬外設立“小金庫”1.94億元。“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在內,如以寬泛口徑計算,我國每年發生的‘小金庫’資金總額或在1000億元以上。”劉桓說。 設立“小金庫”的花樣也在不斷翻新。從昔日轉移支付、套取專項資金的“小兒科”手法,演變成違規收費、罰款及攤派的新手法。從原先打著出租收入與資產處理的旗號,到“光明正大”地以會議費、勞務費、培訓費和咨詢費等名義套取資金,再到“明目張膽”地利用假發票、非法票據騙取資金設立“小金庫”。“‘小金庫’已成為貪污腐敗的溫床。”劉桓這樣總結。 |
相關閱讀:
- [ 08-18]鎮政府狀告縣政府,法治時代的注腳
- [ 08-18]榕召開政府改革座談會 積極開展新一輪簡政放權
- [ 08-18]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 評估不合格扣減服務經費
- [ 08-18]大馬政府擬法律追究“擊落”MH17客機者責任
- [ 08-18]烏政府軍攻入盧甘斯克 郊區警察局升起烏克蘭國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