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
2014-08-18 07:03:5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毫不動搖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社會主義的成功,歸根到底要靠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帶動和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原來十分落后的國家來說,更應該清醒地認識這一點。 鄧小平說:“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解決好?!薄岸嗌倌陙砦覀兂粤艘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極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p> 一心一意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現代化建設,其具體目標和步驟是什么?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一直在反復思考這個問題。無論出國訪問還是在國內考察,他總要仔細地詢問當地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發展歷程。經過反復斟酌和討論,鄧小平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設計。那就是:第一步,從1981年開始,用10年時間使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生活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再用10年時間再翻一番,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叫小康水平,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第三步,到下個世紀,再用30到50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后來又提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講的這個“三步走”,主要是從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講的。他說:接近經濟發達國家的水平,“不是說制度,是說生產、生活水平?!边€說:這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提出“三步走”的戰略設計,使全黨全國人民對今后70年應該怎樣一步一步前進、對一個目標實現后接著應該奮斗的目標是什么,有了清晰的方向感和明確的共識,就覺得心里有了底,有了奔頭。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量。它所規定的前兩步目標,都按照最初的設計實現了或提前實現了。今天,我們正在為實現第三步目標而奮斗。 在“三步走”的戰略設計中,有一點很重要。在一段時間內,把實現四個現代化規定為20世紀末所要達到的目標,容易導致提出許多過高的指標。鄧小平把20世紀末所要達到的目標改變為“小康的狀態”。這個新的判斷,就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定了一個積極而又扎實可靠的基本設想,從指導思想上防止了重犯過去犯過的那種同脫離實際而急于求成的錯誤。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最初講的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即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現代化,后來改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它使全黨全國人民認識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全面的,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現代化,是既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的事業。 堅持改革開放 要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實行和堅持改革開放。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提出并解決這個問題,是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的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關系是什么?鄧小平明確指出:“改革和開放是手段,目標是分三步走發展我們的經濟?!笔侄问菫槟康姆盏?,這一點十分重要。 為什么要進行改革?因為在中國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還存在不適應以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環節與障礙。鄧小平說:“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薄斑@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边@就把為什么要改革和改革的對象說清楚了。 在改革中,鄧小平特別重視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早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1979年就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就指明了一條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新路,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四大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和發展始終相伴隨。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永無止境,改革也永無止境。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老問題解決了,又會有新問題出現,甚至有些原來在改革過程中起過積極作用的做法,在新的形勢下也可能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新的阻礙物,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排除。歷史正是在這種不停頓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 鄧小平對這種狀況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想得很遠,早就指出:“我們不僅著眼于本世紀,更多的是著眼于下一個世紀。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不進則退,退是沒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綜合性的改革,才能夠保證本世紀內達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個世紀更好地前進。”他到晚年還叮囑:“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這是很有遠見的。 開放,同改革不可分割。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不可能關起國門來進行。 對外開放的實質是什么?就是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同各國各地區的各種合作與經貿、技術、人員往來,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的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服務。 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要同世界上所有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交往,一切有益的經驗都要吸取和借鑒。對外開放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國策。 在對外開放中,鄧小平特別注重“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大膽地、開創性地提出興辦經濟特區、擴大對外開放區域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進程。 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當然不是照抄照搬外國的東西。鄧小平有一段名言:“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碑斈暾粘K聯的經驗和模式,沒能得到成功。如果照搬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模式,同樣不可能成功。不從自己的國情和實際出發,盲目地把人家的東西當成教條照搬過來,哪有不失敗的道理?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會不會導致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鄧小平回答:“不會?!彼谑箝_幕詞中響亮地說:“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他指出:“開放政策是有風險的,會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腐朽東西。但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政策和國家機器有力量去克服這些東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p>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為什么在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的同時,要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并且把它們一起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呢?原因在于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要實現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轉折時刻,社會上出現過也一直存在一些思想混亂,有些人甚至公開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面對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鄧小平態度從不含糊。他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那篇講演中明確指出:“今天必須反復強調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因為某些人(哪怕只是極少數人)企圖動搖這些基本原則。這是決不許可的。每個共產黨員,更不必說每個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者,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p> 鄧小平一直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并且認為這是我國思想政治領域的一個長期任務,將貫穿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他說:“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我講得最多,而且我最堅持。為什么?第一,現在在群眾中,在年輕人中,有一種思潮,這種思潮就是自由化。第二,還有在那里敲邊鼓的,如一些香港的議論,臺灣的議論,都是反對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主張我們把資本主義一套制度都拿過來,似乎這樣才算真正搞現代化了。這種自由化實際上是一種什么東西?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現行的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p> 1989年那場政治風波發生后,鄧小平坦率地指出:“我對外國人講,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于艱苦創業,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庇浫〔⒎乐菇窈笤侔l生這樣的失誤,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鄧小平果斷地糾正了黨在改革開放前長時間內實行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但這并不是說階級斗爭在我國社會上完全不存在了。因此,他提醒全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該縮小,也不應該夸大?!?/p> |
相關閱讀:
- [ 08-15]人民日報刊文談抗戰:中國是當之無愧的勝利者
- [ 08-15]人民日報:勝利屬于正義 日本應警惕重返戰爭道路
- [ 08-15]人民日報:日至今不承認今天是投降日 僅稱終戰日
- [ 08-15]人民日報:承擔責任 日本才是“正常國家”
- [ 08-15]人民日報刊文談抗戰:中國是當之無愧的勝利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