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這樣誕生:“脫敏”尺度目前已破天荒
2014-08-18 07:06:41??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創作過程中的彷徨與突破 從劇本創作到拍攝成劇,這一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我們也曾失落、彷徨,也有想甩手不干的時候”,龍平平說道。劇本創作歷時4年,拍攝112天,這個過程“非常艱難”。龍平平坦言,“因為這段歷史離我們太近。歷史學的一條行規是:當代人不寫當代史,因為需要沉淀。可該劇就是當代人寫當代人。” 他說,劇本中人物眾多,至少50多位有名有姓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劇中出現過,怎樣呈現這些歷史人物就是一大難題。“盡管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是核心,但這也應該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集體智慧和勞動成果。”最終該劇達到的效果,被著名影視評論家李準稱贊為“在某種程度上,這部劇作就是改革開放的光榮榜、英雄榜。”該劇對事件的描述也很難。1976年到1984年里的許多事件,“有的有結論,有的沒有結論。今天我們進入了社會結構的多元變化時期,審視過去的經歷和歷史時很難讓大家產生統一的共識。”所以,整個創作就是不斷研究、解決難點的過程,艱難前行。 與之前的同題材電視劇相比較而言,該劇呈現了更多的情景細節。劇中全景式地描寫了鄧小平與家庭成員在一起的情景。例如,劇中鄧小平回憶當初是怎樣追求卓琳的,想到動情處,不禁擁抱卓琳。以往的劇作從沒有詳細地描述這一段歷史。同時,正像導演吳子牛所言,該劇描寫鄧小平,采取的是平視而不是仰視的視角。劇中的鄧小平是生活化的政治家,生活化的凡人:一位為癱瘓兒子擦背的父親,一位彎著腰去夠收音機的老爺子。 “越深入了解當時小平的處境,越深入了解當時國家的環境,內心就越激動。” 劇中鄧小平的飾演者馬少驊說,“我不擔心表演技術能不能掌握或者外形像不像,最擔心夠不上小平同志的思想、胸懷和情操。”馬少驊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要達到‘怎么演怎么是’的境界,我必須把自己完全投入,才能掌握我要刻畫的這個人的行為邏輯,他的性格,他的情感世界。”他說。該劇還通過以印小天飾演的知識青年田源為代表的一系列虛構人物,呈現了普通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圖景。印小天說,“現實生活中,我們這代人對鄧小平了解不多。我一看到劇本就被打動了,因為劇本就像揭秘檔案一樣。所有人都不應該忘記歷史,也應該了解為我們創造幸福生活的人,這對個人和國家都具有正能量意義。” “脫敏”的尺度目前已經破天荒 當被問到劇中有關“脫敏”的問題時,龍平平說,目前已經達到了破天荒的程度,也有很多人關注的就是該劇的“脫敏”問題。對于很多事件,人們的認識尚有不同,也很難把握。龍平平認為,這8年間的“大事件不能落”,也想過“不碰”,但后來覺得,當代人寫當代事都寫不清楚,是不負責任的,所以后來在劇中就沒有回避。比如,劇中提到了“逃港”。龍平平談到,其實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廣東調研,并瞻仰了鄧小平遺像。“習主席也多次談到逃港,連習主席都不回避,我們有什么好回避的?”“敏感不敏感,首先是你的立場、觀點;其次,重要的是客觀。”“比如華國鋒,這8年,如果沒有華國鋒是說不過去的。也沒有人提出‘華國鋒就算了吧’的看法。” 龍平平說,“從劇本審查到片子審查,我們一路暢通。盡管審查嚴格,程序很多,但沒有遇到任何刁難,遇到的都是支持。”他透露,這部劇在公映前,曾制作了大量光盤送給上百人審查,范圍很廣,結果一路放行。“我多次送片、送稿審查,這次是最順的。” 歐維維 苗 春 |
相關閱讀:
- [ 08-18]人民日報刊文: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
- [ 08-18]鄧小平視野中的制度建設:立足國情 面向現代化
- [ 08-15]《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沒有回避那些歷史
- [ 08-15]《鄧小平》紀念郵票22日發行 一套4枚面值5.4元
- [ 08-15]劉華秋:鄧小平外交思想永放光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