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魯甸8月10日電 題:永遠的魯甸 永遠的家 中新社記者 石雨 烏蒙含悲,金沙嗚咽。10日,云南為魯甸地震遇難同胞致以最沉痛哀悼。 為逝者送行,生者需要堅強;讓逝者安息,生者更需力量。擦去眼淚,勇敢的魯甸人用自己樸實的表達讓震區升起希望。 再大的災難也要過去 “再大的災難也要過去,我們這個算什么?我家房子沒有了,但是家里人還在,我們會把家再建起來的。”10日上午,李博在魯甸地震震中龍頭山鎮對記者說這番話的時候,他正開著一輛覆滿塵土的小車準備趕到震中的另一個受災點。 30歲的李博個子不高,在忙碌的人群中并不起眼。第一眼看到他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左右手臂上的一黑一紅兩個袖套。“左手的黑孝套是我愛人的奶奶在地震中遇難了,右手的紅袖套是我在灰街子鎮值班的標志。沒辦法,家事再大比起公事來也是小事,和救災比起來家事就不算什么了,現在最重要的是先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最艱難的日子。” 今天就是新的一天 魯甸縣文屏鎮馬鹿溝村邊的半山腰,梁正乖三兄弟和親戚們一起把地震中去世的父親安葬。“地震發生時,家里只有老父親一個人在家,被一塊震落的大土塊砸在頭上。這兩天就忙著在辦后事,今天是請人看好了日子,大家一起來送老人最后一程。”梁正乖說。 山下是梁家人栽種的煙田,田里綠油油的煙葉已經成熟,田邊豎起的兩根招魂幡迎風搖擺。梁正乖告訴記者,七月底他們就開始采收煙葉了,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得靠這四畝多煙葉的收成。“老人走了,生活還要繼續,今天就是新的一天,下午我就要把煙田走一遍,把前兩天就該收的煙葉收下來。我們要過得好,爸爸才會走得安心。” 來到這里都是魯甸人 10日早上6點,魯甸縣城里的文屏清真寺里就開始忙碌起來,65歲的馬武芬正指揮著20多個人開始做飯,淘米、洗菜、切肉、燒火……整個清真寺食堂忙得熱火朝天。 “我們已經連續六天給震中龍頭山送盒飯了,每次一千份,今天收到紅石巖那邊的電話,要給那里的救援官兵送200份,這不今天淘米比昨天多淘了50公斤。”馬武芬用已經完全沙啞的聲音告訴記者,“我們是魯甸穆斯林志愿救援隊,地震發生后全國各地的救援人員來到魯甸幫助我們,我們做不了什么,但我們可以給他們做點飯,能做多少做多少,大家每天自愿來到這里幫忙。” 一旁幫忙的小伙子說:“我們三個是從昆明尋甸趕過來的,上不去一線,我們就來這里幫忙,來到這里我們都是魯甸人。”(完) |
相關閱讀:
- [ 08-10]魯甸地震災區默哀現場失親災民放聲痛哭
- [ 08-10]魯甸地震特寫:抗震救災一線的父子兵
- [ 08-10]云南全省為魯甸地震遇難同胞默哀3分鐘
- [ 08-10]云南魯甸地震“頭七”:花椒樹下的祭奠
- [ 08-10]云南魯甸地震重災區第一所板房希望小學開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