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魯甸8月9日電 題:震區的“帳篷派出所” 中新社記者張子揚 記者眼前的這位彝族漢子,皮膚黝黑、粗糙,30多歲的人看上去足有40開外,與人說話時,憨厚的眼神透露出真誠,只是他沙啞的嗓音,說不了幾個字,就要不停地喝水。 他不知道自魯甸發生地震后說了多少話,同事心疼他,塞給他一包治嗓子的含片,但整整一個上午,他沒時間吃一粒。 而他身后,狹窄的帳篷內,擠滿了前來補辦戶口簿、身份證的災民,龍頭山鎮35攝氏度的高溫,已將他們的衣衫徹底浸濕。 他很清楚,對于災民來說,一張身份證,就是他們的希望,未來求學、工作,都離不開這張小小的卡片。“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提供便利,原來辦證至少要40天,但省里承諾,15天左右就能拿到。” 他叫楊崇銀,是龍頭山鎮派出所的指導員。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將他們原先建在半山腰的辦公樓完全摧毀,所長和三位同事被壓在瓦礫下,從此陰陽永隔。 現在這座帳篷,成了派出所的臨時辦公點,亦是他們的全部。 與記者聊天,是楊崇銀難得的休息時間。他一再感激全國人民的援助,送來了水、食物和藥品。 “我感謝這個時代,感謝那些素不相識的同胞,幫我們重建家園,幫……”忽然,他用手捂住了眼睛,哭了,淚水從手指間淌落下來。 這幾天,楊崇銀不記得是如何挺過來的,50多個小時沒怎么合過雙眼,實在累得不行,就靠在凳子上瞇一會兒。“但想到遇難的同事,看到他們的遺物,就會挖心的痛,他們都很年輕,給父母送終的人都沒了”。 說完這句話,他的眼睛又紅了,再度哽咽。 在楊崇銀的記憶中,除了每半個月能休息兩天外,他的生活大部分時光都與七名同事在一起,哪個人什么性格,愛吃什么,甚至是喜歡什么電影,彼此都一清二楚。 在大山里工作,他們業余時間唯一的運動就是爬山,所以無論男女都“煉”成了一雙可以健步如飛的腳。 他告訴記者,前幾年為了抓捕一名偷車賊,他們連續翻越了兩座大山,最終那名嫌犯累得實在跑不動了,趴在地上束手就擒。 只是,將大把時間貢獻給派出所后,家人見楊崇銀一面就變成遙遙無期的心愿。 |
相關閱讀:
- [ 08-09]魯甸震區雨中七日祭:不滅的紅燭 不滅的希望(圖)
- [ 08-09]軍事醫學科學院28萬粒飲水消毒丸在魯甸投入使用
- [ 08-09]魯甸地震誘發三個特大型滑坡 受威脅群眾全部轉移
- [ 08-09]魯甸震區將有較強降水 四川盆地湖北等地有強降雨
- [ 08-09]云南魯甸地震救援官兵為震區民眾心理疏導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