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麗水華人華僑子女夏令營的營員們跟老師學習國畫。 何瑞祿攝 無論居住在哪里,各國華人新生代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會面臨文化“歸屬”的問題。 海外華人出生在國外,成長在國外,回到中國后難免會遇到身份認同的困擾。 身份認同困擾多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擴大,越來越多的“華二代”陸續選擇回國讀書、工作或創業,但他們的華人背景卻給他們帶來了身份認同的尷尬。 回浙江工作了5年的英籍華人孫艾瑪時常有“被夾在中間”的感覺。她說:“當別人問我的出身時,我說是英國人,他們看我的外表總會說‘不,你永遠是中國人。’但我說的中文有口音,英文卻很地道,他們又會覺得我確實是英國人。” 雖然有著中國人的臉,但這些“華二代”時常會有疑問:“我到底是誰?”他們對自我的認同不時會隨著他人的判斷而改變。 程查爾斯是出生于紐約的美籍華人,2011年作為海外留學生來到北京大學就讀本科。“剛開始和別人說自己是留學生時,他們都覺得我是美國人。但時間一久,可能是因為我的外表,他們又覺得我是中國人。我自己也搞不懂我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我周圍的那些‘華二代’也有著相同的困惑。”查爾斯對此感到不解。 文化差異是主因 “華二代”在國外土生土長,接觸較多的是國外的主流文化。來到中國后,他們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兩種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產生身份認同的苦惱了。 “雖然自稱‘華人’,但我從小在英國長大,我的思維模式和角度都跟中國人不一樣,這讓我有時候很難和當地人溝通。”艾瑪在談到這個問題時顯得很無奈。 不僅固有思維難以改變,國內外不同的風俗習慣也讓他們很不適應。 40歲的美籍華人周卡羅爾4年前在北京開了一家蛋糕店,對中國人喜歡講價這一現象,她一直難以理解。“我不習慣講價,美國人很少有講價的。”她說,“當他們為了一個蛋糕跟我討價還價的時候,我感到我真的無法融入這里。” 此外,語言往往也是歸國“華二代”的一個“硬傷”。 查爾斯認為:“在中國,像我們這種‘華二代’如果中文不好真的很難融入集體,別人只會把你當成外國人。我的中文水平在日常交流上沒太大問題,但對一些成語、俗語以及時下的流行詞還是難以理解。” 語言、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文化差異所致。 |
相關閱讀:
- [ 07-29]華人競選澳大利亞維州議員 盼凝聚華社力量(圖)
- [ 07-29]日本推“健康餐食”制度 華人上班族表示歡迎
- [ 07-29]在日華人不懼酷暑參加足球友誼賽 促進國際交流
- [ 07-29]日本華人溺亡事件增多 警方吁危險區域切勿下水
- [ 07-29]新西蘭行動黨華裔副黨魁養老院看望華人談政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