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查源邊治理 各地治霾計劃竟都跟北京差不多
2014-07-14 07:21:5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人力短缺人才不足硬件式達標存隱憂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大氣污染治理是近年來新發生的污染問題,盡管長三角各地均在積極組織人才隊伍,進行項目攻關和科技協作,但短期內大氣污染防控的研究、分析、管理人才嚴重不足,影響了霧霾監測預警和治理水平。 “大氣辦”目前是各地環保廳局專職負責大氣污染工作的部門。江蘇省僅省環保廳和縣級市常熟市設立了大氣辦,其他地方則在污染防治處內有一到兩人負責該項工作,大多數是兼職。 浙江省和江蘇省的環保部門負責人表示,近幾年國家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硬件建設投入較大,但軟件建設仍跟不上。隨著大氣污染環境檢測任務日益加重,環保工作人員不足的窘境愈發突出。張祥志說,去年底霧霾高發以來,江蘇省環保監測中心工作量至少增加30%,不僅沒增加編制,還有3人因待遇和壓力等原因離職。中心12個人既要負責全省上百個監測站的維護,還要兼顧海量數據分析,疲于奔命。 據浙江省環保廳污防處介紹,當前,地級市以下環境監測的能力不足問題更加突出,急需強化應急能力、大氣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建設。特別是要增加專業技術人員配置,讓環境監測監管人員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南京大學地球系統區域過程綜合觀測試驗基地從2011年成立至今,已有不少富有價值的科研成果,但難以落實到有關部門環保政策的對策建議中。丁愛軍說,環保部門的很多科研項目通常首先委托下屬的環科院,此外還經常去國外、省外請專家,其實本地的研究力量都沒有充分利用。同時,高校在學科建設上也跟著社會上短期熱點走,缺乏長期謀劃。前幾年水污染和環評有需求,高校研究項目就著重于水污染和環評,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幾乎沒什么人才儲備。美國在治理PM 2.5后又出現了光化學污染、臭氧等問題,我們應當吸取教訓,提前布局,做好人才和科研儲備。 顧為東說,當前霧霾研究問題上存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張皮的現象。研究發現,霧霾頻發與我國東部地區水土環境污染、大量滋生微生物種群有直接關聯,而國外引進的儀器均不具備微生物監測分析功能。建議大氣研究跨界融合,引入生物工程等方面專家,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大氣污染科學研究體系。(記者 蔣芳) |
相關閱讀:
- [ 07-14]“村霸”之死折射基層治理灰色化
- [ 07-14]多地治霾計劃與北京相仿 邊查源邊治理有效性難估
- [ 07-14]“南霸天”再現,凸顯鄉村治理危機
- [ 07-14]社科院專家談紀檢改革:強化對腐敗和特權治理高壓
- [ 07-12]廈漳龍出臺治理九龍江舉措 把河口海區納入保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