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總局7月2日公告,首次批準注冊的第二代基因測序診斷產品,包括兩款基因測序儀、兩款檢測試劑盒,即為孕產婦篩查唐氏綜合癥等先天性基因缺陷風險,避免新生兒出生缺陷。產前基因檢測經過近半年的暫停后,終獲得“合法身份”。 廣東省食藥監局相關人士7月2日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食藥總局批準的基因測序產品為華大基因生產。廣東省內還有達安基因、華因康基因兩家公司在開發此類產品。 因基因測序設備和技術未經審批,被廣泛應用于無創產篩、癌癥風險檢測等領域,存在被濫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倫理風險,今年2月,國家食藥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叫停”了所有的基因測序臨床應用。 華大基因公司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政府叫停基因測序之前,華大基因已和全國200多家、全球52個國家近900家醫院合作開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項目。“如今,華大基因與合作醫院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項目進入重啟階段。” 據悉,除華大基因公司外,全國目前從事基因測序的企業有10多家。上市公司中達安基因、千山藥機、紫鑫藥業都正做研發,但資本對此早已洞察,最近上述三家公司股價被投資者熱捧。 W ind統計顯示,達安基因股價自4月開始啟動,4月1日收盤13 .58元,7月2日收盤21.37元,三個月股價上漲57%。千山藥機股價也自4月啟動,4月4日收盤13.07元,7月2日報收于25.97元,三個月股價上漲98%。紫鑫藥業股價也自4月啟動,4月1日收盤11.54元,7月2日報收于14.84元,三個月股價上漲29%。 “我不清楚股價波動的原因,不過目前資本確實看好基因測序行業,我們最近接待了很多前來調研的機構投資者。”達安基因董事長何蘊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國內最成熟的基因測序技術主要應用在無創產前篩查方面。我國每年新生兒數量約2000萬,按一次3000元至5000元計算,有數百億元的市場規模。 不過,一位業內專家指出,基因測序能否產業化爭議比較大。“就目前來看,人類對這項技術還處于學習和摸索階段,距離實際運用還有一段路要走。一是基因測序還沒形成標準的質量控制流程,同樣的基因樣本在不同的測序平臺做出的結果不一樣;二是基因測序的結果和判斷是基于歷史大數據的統計,截至目前在國內基因測序的數據庫規模還不足夠支撐臨床應用。”他說。記者 曾亮亮 |
相關閱讀:
- [ 07-03]基因測序首次獲準用于出生缺陷篩查 此前曾被叫停
- [ 07-02]甘肅官方談轉基因:積極研究和研發 謹慎推廣
- [ 07-02]深圳第二代產前基因測序診斷產品獲“合法身份”
- [ 07-02]影時尚傳媒攜手《變形金剛4》打造怡寶全案營銷基因
- [ 07-02]最具稱王稱霸基因的葡萄酒——羅曼尼·康帝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