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戰打開“潘多拉魔盒” 美式價值觀重塑中東結苦果
2014-06-20 06:54:10??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藍曉梅 陳瑜輝 |
分享到:
|
中東“政策不應基于華盛頓的政治日程,而應基于地區實際情況” 尼爾·羅森是一名記錄了伊拉克戰爭的美國戰地記者,他在其著作《戰爭創傷——伊拉克之死與新中東的誕生》一書中寫道,伊拉克戰爭后,美國在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之間實行宗派政治,支持遜尼派激進分子,為未來伊拉克內戰種下了災難的種子,致使伊拉克境內帶有政治目的的遜尼派集結,目標就是推翻什葉派政府。羅森認為,美國對中東多國反對派的支持加劇了宗教派別沖突撕裂黎巴嫩、埃及、約旦等國家的危險,為激進組織、軍閥和宗教極端勢力坐大和掌權創造了條件。 美國在伊拉克發動的戰爭早已不得人心。面對伊拉克突然急轉直下的亂局,美國中東政策遭到強烈質疑。皮尤研究中心6月12日發布的報告稱,政治極化正成為定義美國21世紀早期政治生態的特征。在眾多關于怎樣“滅火”的討論聲中,亦有聲音指出,中東“政策不應基于華盛頓的政治日程,而應基于地區實際情況”。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理查德·哈斯認為,華盛頓基于自身的政治日程而不是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決策的做法是錯誤的。哈斯預言,伊拉克可能會分化成為伊朗支持的南部、獨立的庫爾德人控制的北部以及伊拉克政府和反政府武裝爭奪的西北部,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無論怎樣,美國正在面臨自相矛盾的尷尬:現在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不得不與伊朗合作,而在敘利亞問題上又與伊朗針鋒相對。哈斯還警告稱,阿富汗有可能重蹈伊拉克的覆轍。 面對美國長期中東政策造成的災難性后果,奧巴馬政府已無力回天 面對伊拉克亂局,奧巴馬政府頗為躊躇。所派遣的275名美軍雖聲稱是為了“保護”美國駐伊使館,但其行動絕非僅限于此。美正在考慮的“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諸般無奈之下,與伊朗進行合作成為政策選項。美國國務卿克里表示,“如果伊朗能對改善事態有所貢獻,我們很樂意與其討論。” 與伊朗合作,美國也有難解的“心結”。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此前表示,“在伊核問題解決之前,美方不會與伊朗進行任何實質性合作,即使核問題解決了,伊朗的人權、地區角色等問題也有待商榷。”當前雙方在核問題上的立場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美籍伊朗人全國委員會政策主任賈貿爾·阿布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想與伊朗合作原因有二:一是雙方在尋求地區穩定上有共同目標,即防止伊斯蘭“圣戰”分子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繼續坐大;二是美國或想借助伊朗獲取在該地區的情報信息。雙方可能會通過政治途徑推動和解,但雙方關系很大程度上仍然取決于伊核談判的結果,并且美國不愿意看到伊朗地區影響力增強,擔心地區盟友對美伊合作的憂慮,都是不利于合作的因素。阿布迪說,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時與伊朗一度有改善關系的機會,然而小布什政府“過河拆橋”,這樣的記憶仍然留存在伊朗人的心中。“奧巴馬上任時稱,要改善與伊朗的關系,他第一任期沒有抓住機會,在第二任期中,美國開啟了與伊朗的和談,但尋求與伊朗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合作是出于‘滅火’,還是意味著對伊朗政策的真正轉折,仍不清楚。” 華盛頓中東研究所副所長保羅·薩利姆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國政策和伊拉克馬利基政府對待庫爾德和遜尼派的態度都導致了目前的局面。他認為,奧巴馬政府會盡力“以最小投入”推動危機的解決,與伊朗在伊拉克問題上合作并不會促成其中東政策的轉折。 迄今為止,奧巴馬政府所采取的應對舉措只是治標之策。面對美國多年來中東政策造成的災難性后果,奧巴馬政府已無力回天。 (本報華盛頓、開羅6月19日電) |
相關閱讀:
- [ 06-18]在伊戰問題上 布萊爾們不要再掩耳盜鈴了
- [ 06-18]國際市場擔心伊戰局急推油價拖累全球經濟
- [ 06-17]中東亂局禍根直指美國 布萊爾為伊戰辯護被批瘋了
- [ 05-29]國防部批美捏造“中國竊密”:拿得出伊戰證據?
- [ 05-28]美國陸戰隊華裔士官國殤日悼同袍 憶伊戰經歷
- [ 03-05]蔡振華:個人希望佩蘭指揮中伊戰 應打上他的印記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