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 水質安全咋保障 記者:近年來發生的水污染事件中,管網缺乏維護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管網維護是不是水務集團必須承擔的服務之一? 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負責人:關于供水管網維護責任,《城市供水條例》(1994年國務院第158號令發布)、《珠海市供水用水管理條例》等規定,應當由供水企業承擔責任。 記者:除了管網維護,珠海水務集團在保證和改善自來水水質方面還做了哪些努力呢? 李東義:珠海水務集團先后投入數千萬元配置了各類水質檢測儀器設備,并配備了專業技術人員,建立了以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珠海監測站為中心的三級水質監測及管理架構。除人工檢測外,水務局還采用車載儀器、生物監測、在線儀表等多種方式,對水源、水廠、管網水質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為確保飲用水安全,各相關管理單位制定了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每年在水源地或水廠舉行應急演練。 二次供水方面,2005年,珠海由供水部門全面接收住宅小區供水設施的管理,直接抄表到戶,供水水質逐年得到提高,二次供水水質合格率由接管前的68%大幅提高到去年的97%以上。 記者:企業壓縮成本是一種市場理性行為,價格被限定的情況下,如何監督乃至激勵企業保證水質? 傅濤:現在水務行業要避免走向“低質低價”的惡性循環。像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件,核心問題之一就是水務公司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去關注服務。水價被鎖死且設定過低,導致全面檢修與預警應急這些本來必要的服務卻被省掉了。還有一些優秀的水務公司也很糾結。如果自念緊箍咒,通過改革提升了服務、降低了成本,根據現在的成本加成法,水價便會下調,企業反而會減少利潤,怎么體現“優質優價”呢? 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負責人:目前我市供水水質實現了三級監測,除水務集團自己行業的日常自檢外,衛生部門是供水水質的監督部門,會定期對全市的供水進行抽檢。水務局是供水水質的行業管理部門,2007年成立了水質監測中心,并在2009年—2010年完成了供水水質監測能力建設以及質量認證,達到新國標106項指標的監測需要。 此外,2004年開始,水務局實行了水質公告制度,委托檢測單位對全市范圍內的出廠水、管網水、二次供水、末梢水(入戶水)及直飲水進行監測,并將監測結果定期在媒體上公布。對于確有供水企業失職導致的供水水質不合格,按照《珠海市供水用水管理條例》,由珠海市城市監督管理局進行監督執法。 三問 水務怎么市場化 記者:有觀點認為,在自來水行業引入市場機制,對于保證和提升水質有積極作用。您怎么看? 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負責人:引入多家供水企業實行適度競爭,通過政府以一定方式和程度放棄經營壟斷權,來吸引民間資本或其他資本進入供水行業,可以較好地解決壟斷和競爭、公共性和經營性的矛盾。這樣不但可以引進戰略投資者,減輕政府投資壓力,還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同時激發供水企業提高自身效率和服務水平。 傅濤:2004年當時的建設部發布了《市政公用設施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即通過特許經營制度在準入環節引入市場機制。 目前,隨著改革深入,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人開始質疑市場化改革,認為水務還是傳統的國有壟斷經營比較安全。但在自然壟斷的經營特征之下,如果水務行業里面不引入市場機制,就沒有辦法讓老百姓信賴政府的成本約束和價格選擇。 記者:老百姓可能會有疑慮,為何不能完全市場競爭,同一個區域,不能有幾家自來水集團競爭,提供供水服務? 傅濤:水務服務是一個自然壟斷性領域,一般的市場競爭機制在水務服務領域里面很難實現。 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負責人:引入外來投資者,往往都是在一個供水設施尚不完善的新開發區,這樣才便于一家供水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如果在一個供水設施較完善的區域,再引入一家供水企業,需要重新建設水廠和供水管網,一則城市用地和管廊資源有限,二則多套供水設施重復建設導致設施浪費,無形當中也會造成成本的上升。 記者:有人說,市場化是解決效率問題的,水質還要靠管理,您如何看待? 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負責人:引入戰略投資者,實行適度競爭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更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不能一味為了市場化而市場化,日前一些地方出現的水污染事故已經暴露出相關問題。 應該來說,不管是國企、民企還是外資,只要是一家合格的供水企業,都要全力保障供水水質的合格和提升。 傅濤:過低價格一定沒有好服務,而提價并不一定能提高服務,因此對于自然壟斷行業,既然不能通過競爭讓老百姓去選擇,那就必須得有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橫向比較來確定價格的合理性。 |
相關閱讀:
- [ 04-30]北京階梯水價進入倒計時 增收主要用于提高水質
- [ 04-30]5月1日起北京居民水價上調 首檔5元/噸
- [ 04-30]北京特殊行業水價漲至160元/噸 鼓勵循環用水
- [ 04-30]北京居民水價明起5元/噸起步 洗車行業每噸160元
- [ 04-29]北京階梯水價方案確定 5月1日起最低上調1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