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承德5月2日電 (高紅超 崔濤張帆)在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大閆杖子村的村民眼中,劉良是個“怪人”,他不但經常收集一些在平常人眼中沒什么用的老物件,還建了一座“滿族農耕文化博物館”,專門展示他收集的東西。 經過當地人的指引,中新網記者近日找到了劉良和他的滿族農耕文化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坐落在燕山山脈之中,周圍群山環抱。博物館里藏有清代至今300年來滿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用品。據劉良介紹,從2010年起到現在,他已經收集了1500多件老物件。自該博物館去年十月對外開放以來,已經吸引了兩千多人前來參觀。 幾百平米的展室里,有諸多具有滿族特色的物品,如旗袍、滿族男子上山狩獵所穿的牛皮烏拉鞋、滿文地契、滿族家具、清代瓷器;有過去滿族女人經常使用的東西,如畫著金玉滿堂圖案的描金畫鏡、嫁妝盒、滿族三寸金蓮繡花鞋、紙布疊的腰包;還有很多具有濃郁時代特征的物件,如抗日戰爭期間繳獲的日本兵的大刀、黑山阻擊戰中解放軍隨身攜帶的氈子、土改時期的土地執照、不同時期印刷的《毛澤東選集》、各種各樣的毛澤東像章等。 今年54歲的劉良是滿族人,他所居住的山村離縣城將近80公里,村子四周全是山,出行很不方便。記者找到他時,他剛剛外出“淘寶”歸來。 劉良打開汽車的后備箱,向記者展示他搜集來的“寶物”,有近代滿族女人穿的旗袍、裙子和繡花鞋,有滿族人生活用的銅盆,有大清光緒三十年的老賬本,1955年平泉縣公安局的戶口簿······ 劉良曾在村里當了6年會計,當村黨支部書記也已經6年了。“最初就是想建個大閆杖子村發展紀念室,后來有人看我收集了不少老物件,就建議我整大點兒,建一個體現滿族文化的博物館。”劉良說,他覺得這個主意很好,便從2010年起開始籌建博物館。 為了豐富博物館里的展品,四年來,劉良堅持每天都翻山越嶺、走街串巷搜羅“寶貝”,劉良不僅跑遍了承德市,周邊的遼寧省凌源市、河北省秦皇島市等地方他也常去。他還摸索出了一番“淘寶”的門道,“找這些老物件,一是到看上去很舊的住宅去找,一是到有上了歲數的人家中去找,另外就是勤打聽。” 在收集老物件上,劉良幾近癡迷。每聽說一個線索,他甚至“睡不著覺,恨不得立刻把它們買回來”。一次,劉良打聽到遼寧省凌源市柏杖子村一位老人家里有清朝時期的純滿文地契,便馬不停蹄趕到老人家里,花了800元將地契買下。寬城滿族自治縣一位曾負責文化工作的官員在看過這個滿文地契之后認為,目前全國懂滿文和滿語的人寥寥無幾,這張地契太珍貴了,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 “我的故鄉是滿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滿族文化和漢族文化互相融合,但是很多具有滿族特色的東西正在消失,我想留住歷史的一些印記,老物件散落在民間隨時有消失的可能,我把它們收集起來,對滿族文化的傳承有很大意義。”劉良說。 為了收集展品,劉良付出了很多心血,每件展品背后,他都能說出一個故事來。 寬城縣大西莊村逯東武家有個偽滿洲國康德年間的火盆桌子。據劉良介紹,滿族人冬天為了取暖,特意發明了用來放火盆的火盆桌子,桌子下面有兩層抽屜,第一層可以烤紅薯,第二層可以烤鞋。84歲的逯東武是個老教師,非常珍視這個火盆桌子,很多古董販子去了逯東武家要買這個火盆桌子,老人都不賣。劉良先后去了他家五六次,并苦口婆心地告訴他收集老物件建博物館的意義,最后,老人終于被劉良的執著和鍥而不舍感動,將火盆桌子和火盆一并賣給了他。 每天,劉良都會將收集來的展品登記在《展品目錄》上,并記錄花了多少錢。四年來,他共收集了1500多件展品,共花了70多萬元,其中,多數都是他自己墊付和借來的錢。 起初,周圍的村民們并不理解劉良的行為。他們不明白,“整這些玩意兒有啥用呢”。隨著前來博物館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漸漸理解了博物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開始主動給劉良提供線索和幫忙尋找老物件。 大閆杖子村一個村民花了2000多元買了一輛100多年前的木制大車轱轆,贈送給博物館。小石柱子村一位81歲的老人家里有個200多年歷史的紡車,劉良本來想買,但是老人家沒有要錢,送給了他,還說,“這小子有這股勁兒,給他吧。” 如今,劉良的兒女們都已成家,平時都是他的妻子劉金娥幫他整理收集來的老物件。 提起丈夫的執著,劉金娥不禁有些嗔怪,“因為擔心他的安全,有時夜里陪他一起翻山越嶺收東西,還要整理、刷洗收上來的老物件。” 劉金娥告訴記者,劉良幾乎每天都會“淘”來老物件,拿回家后他會先將其刷洗干凈,每天都清理到晚上十二點多,弄得手指頭上布滿了小傷口。他所收集的物件不光放滿了博物館里的展室,還將家里的兩個屋子也堆滿了。 劉金娥坦言,以前她看到這些東西就生氣,就想把它們扔出去。“像煤油燈這些東西,有啥用啊!劉良說,你把現在的電燈和以前的煤油燈對比一下,看看以前啥樣,現在啥樣。”劉金娥說,她慢慢理解了劉良的用心良苦,明白了這些老物件的教育意義。 “看了那些老東西,真覺得社會發展到現在很不容易。”劉金娥轉而開始支持他,現在在家里一聽到車響,她就趕緊出去幫他搬東西。“該洗的洗,該擦的擦。”她笑著說。 未來,劉良打算將博物館申請成為中小學生教育基地,向孩子們展示滿族人過去的歷史文化。他還打算再建一處規模更大的博物館,增加展室數量。他的腦海中已經有了新博物館的設計樣式,“青磚青瓦,簡單仿古結構,既樸實大方,又符合滿族文化特色。”(完) |
相關閱讀:
- [ 04-06]長沙一老農在自家地下室挖數百酒窖(圖)
- [ 03-20]花甲老農的“飛行夢”造機組建“農業飛虎隊”
- [ 03-18]和土地相伴60年無法割舍 “老農”成“剩農”
- [ 12-28]安徽老農土葬后遭公職人員挖墳焚尸 官方調查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