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州首批398座歷史建筑公開掛牌,其中近七成是民居。而如何“活化”民居成為解決歷史建筑出路的重中之重。不過,“住改倉”、火災、被盜、衛生環境等,成為歷史建筑“活化”面臨的難題。當中哪些教訓值得記取?哪些榜樣值得學習?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的采訪。文、圖、表/記者莫冠婷 廣州首批398座歷史建筑公開掛牌,這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是一件好事。然而,目前就保護來說,依然存在著不少困難。 住改倉:存在火災隱患 泰康路木排頭61號在1月21日發生火災。 廣州首批歷史建筑之一的泰康路木排頭61號在今年1月21日發生火災,這是廣州公布歷史建筑相關保護辦法及首批歷史建筑名單出爐后的首宗歷史建筑受破壞案。時隔3個月,記者重訪,事故現場至今仍未解封,受損的房屋還沒人來處理。盡管樓下張貼了該房屋被列入歷史建筑的告知函,但住戶和租戶表示不知情。 隨后記者到木排頭所屬的人民街居委會了解情況。李主任表示:“居委會沒有執法權。目前仍等待派出所的處理結果,那邊沒有消息,我們這邊也不好去處理。” 記者了解到,大量歷史建筑云集于老城區專業批發市場當中。盡管廣州第一批歷史建筑名單中登記為“商住混合”的建筑有65座,但事實上,登記為“居住場所”的建筑中也有部分是“住改倉”。比如,荔灣區光復南路、十八甫路一帶成為堆積布匹、成衣及輔料的倉庫;越秀區解放中路、大新路一帶成為解放南鞋城的倉庫,高第街則是女士內衣褲的貨倉等。這些“住改倉”的歷史建筑缺乏必要的消防設備,給建筑保護埋下極大的安全隱患。 被盜:缺乏現代防盜措施 黃埔區永安家塾3件古物被盜。 黃埔區茅崗社區西華村5巷4號的永安家塾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是首批廣州市歷史建筑推薦名單之一。然而,它也和許多歷史建筑一樣,缺乏現代必要的防盜措施,以致惹來小偷窺視。 今年1月26日,黃埔區人民政府在永安家塾門外張貼告知函。然而,兩日后,看守家塾的人員發現,兩件清代油盞及漢白玉鐲共3件古物不翼而飛。目前警方尚未破案。 衛生差:拆遷荒廢多年 越秀區珠光路僑商樓遍地垃圾。 越秀區珠光路僑商街3、5、7、9、11、13號建筑被列入首批廣州市歷史建筑推薦名單,這是如今在廣州少見的聯排6座華僑大宅,是民國時期中西合璧風格的騎樓式建筑。在原規劃中,這座建筑被拆除,經區文廣新局協商,珠光路地塊的開發商將其保留。然而,大宅卻因拆遷爛尾而荒廢多年。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紅磚樓已無人居住,一樓騎樓式長廊兩頭的漂亮拱券門被磚頭封起來,6戶的傳統趟櫳門有的已經消失,有的用磚頭封住。長廊外,除了堆放竹竿等建材,還能看見遍地垃圾和狗屎,樓梯里還傳來陣陣尿味。 保護模式 模式一:民居自資修繕 在廣州首批歷史建筑名錄中,海珠區龍福東一巷4號紅磚屋 “榜上有名”。老宅2樓屋內,民國時期的紅白花階磚、柚木百葉窗、鑲嵌水晶玻璃的落地窗依然保持70年前的原貌……經歷七十載,老宅玲瓏優雅的風姿絲毫沒變。 點滴背后,是女主人半輩子對老屋的珍惜和守護。這位“有心人”使用歷史建筑的經驗,或可為廣州歷史建筑的保護提供借鑒。 龍福東一巷4號是一座“U”字形的3層高紅磚樓,曾是昆侖照相館老板那學醫有成的夫人所創辦的婦嬰醫院病房。今年64歲的張梅住在老宅2樓,38年前她嫁入夫家,離婚后因不舍搬離舊屋,一直在此居住。因為尊重歷史,張梅一直堅持原樣裝飾。 然而,其他住戶未必會對老宅加以愛惜。有些租戶在清水紅磚墻上涂抹一層白灰;有些租戶每天拖著買菜車碾過公共樓梯。如今,梯級上的民國柚木板已出現松動、嘎吱作響。此外,隨著新租戶搬入,后期在老宅天臺加建的磚墻遭風雨侵蝕已風化剝落。 記者在4月底采訪時,張梅表示并未知悉自己的居所入選廣州首批歷史建筑名錄。“如果入選了,那就是對老房子的一種承認,我當然感到榮耀,同時也身負一份責任,要把它好好愛護下去。”她同時希望政府能給予一定經費和指導修繕:“提高其他住戶對老宅的保護意識。” 模式二:政府出資“活化” 2010年,國內首家以河涌為主題的博物館東濠涌博物館成立。市民在東濠涌博物館中尋找城市歷史和社區記憶時,也許沒有意識到,它并非新建,而是從民國時期的紅磚舊民居改建而來。 “根據原來的規劃方案,老房子的所在地塊用作綠化用地。但后來在動遷的過程中,區領導發現老房子是‘寶貝’,因此建議保留下來。” 越秀區市政和水利管理所所長譚偉杰介紹說:“最初保留下來是打算用作管理用房。后來各方專家及民間提議可用作展館,因此決定把老房子改造成一座有關河涌記憶的博物館,作為重現歷史價值的載體。” 如何讓兩座孤立的老房子連成整體而不破壞其外立面?譚偉杰表示,博物館在建造過程中注重對歷史建筑原貌的修復用足心思。如今行走在博物館中,細心辨認可以發現正門通道和后座樓道是“加建”而來的,把兩座老房子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博物館的興建以及免費講解等日常運作維護都由政府財政撥款。譚偉杰說:“誕生至今一直都保持公益性,今后也會把公益性堅持下去。” 業內聲音 希望公開評選標準 廣州知名民間文保人士“@古粵秀色”表示:部分有歷史價值、建筑價值的建筑,如支撐起廣州老城肌理的騎樓、華寧里48號的廣州唯一“空中祠堂”、民國建筑家羅明燏故居,以及新河浦大批僑房均未列入。這個評價歷史建筑的標準是怎樣的,希望能公開評選過程。 一定要走商業模式嗎 從建筑功能上看,廣州市首批歷史建筑中2/3是民居,因此有專家表示“活化”難度較大。該專家認為,和文物相比,歷史建筑更強調公共利益,業主有責任保護和合理利用,因此,“活化”不一定都要走商業模式,改善街區市政環境、改善居民生活也是保護歷史建筑的題中之義。 保護需要政策支持 私人產業“活化”會不會更困難?對此,專家認為未必。 專家表示,對于《廣州市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中規定的B類歷史建筑,應鼓勵民眾“活化”和合理利用,政府可給予政策支持,比如,臨街的歷史建筑可以住改商;歷史建筑修繕方案和施工效果圖政府免費提供,還可以參考外國的做法,如轉移容積率、置換產權、在日后實施房產稅后減免歷史建筑稅費等。此外,政協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歷史建筑的意識。 成立保護行會 去年6月金陵臺妙高臺被搶拆事件發生后,華南城市研究院古建筑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秋利等人就想到籌辦廣州市建筑遺產保護行業協會。“希望把廣州民間文物及歷史建筑保護力量聯合起來。” 朱秋利說,協會成立后,將規范嶺南傳統建筑工藝技術標準和建筑遺產修繕施工定額;開展嶺南傳統建筑工藝技術培訓,培養嶺南建筑遺產保護人才;宣傳建筑遺產保護知識;協助政府主管部門開展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目前協會顧問包括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專家鄭力鵬、湯國華、李繼光,廣東省政協委員孟浩,廣東省政府參事王則楚。 |
相關閱讀:
- [ 04-29]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全力推進該省建筑工業化
- [ 04-28]全球10個最漂亮公廁 金華建筑藝術公園公廁排第9
- [ 04-28]新羅:受違章建筑影響 新羅小溪河一棧道兩年多仍未修通
- [ 04-25]南靖:村民自行拆除“兩違”建筑
- [ 04-25]建筑工人洗菜滑倒 離地面60公分鋼筋扎進手臂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