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啟動預算法三審 劍指財稅改革難題
2014-04-21 07:04? 韓潔、程士華、高立?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韓潔、程士華、高立)將于4月21日開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將迎來預算法修正案草案的第三次審議。在幾天前向社會正式公布的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計劃中,這一法案的修改已然在列。 這是繼2012年6月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二審后,時隔兩年這一法案的修改再次提上立法日程。去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總體部署被視為重啟這一法案修訂的重要契機。 預算法被視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憲法”,是規范政府收支行為的根本大法。中國現行預算法于1994年制定,1995年1月1日正式實施。 過去20年間,這部專業性強但影響力大的法律,每一處細微的修改都牽動社會各界的神經。從2005年啟動修訂,到2011年12月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初審,2012年6月進行二次審議,再到此次三審,已跨越三屆人大。 兩年前的二審后,這部法案的修改草案通過全國人大網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吸引了1.9萬人參與,征集到33萬條意見,意見數在目前所有公開征集意見的60部法律中居第二位。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部法案之所以受關注,在于其關系著對政府每一筆支出的分配和監督,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貪污受賄十萬百萬,社會關注度很高,但是決策不科學、預算不嚴謹,所造成的損失和浪費,往往可能是數億上百億,公眾關注度卻遠遠不夠。”一名地方財政部門負責人坦言,要杜絕這樣的問題,還要預算法給力才行。 此次預算法三審,恰逢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做出了總體部署,其中明確提出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 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表示,當務之急應把財稅改革的最新表述盡早在新預算法修訂草案中“落地生根”,以法律文本率先體現出來,以便能為財稅改革“啃硬骨頭”提供強有力的法制化推動作用。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預算的財政收入超過13.9萬億元,支出超過15萬億元。如何打造透明財政,管好龐大的國家“錢袋子”,無疑是修改預算法的焦點所在。 分析認為,預算法修訂之所以難,在于一系列改革難題,如預算公開、地方債、轉移支付改革、預算管理和監督等,勢必觸及各方面利益,背后博弈激烈,意見差異較大。 如備受關注的地方債問題,是否放開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一直是該法案修訂的一大焦點,但從前兩次修訂稿看,均未對地方債問題“開閘”。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則傳遞出將適度放開地方政府發債的改革信號,預算法下一步如何修改備受矚目。 “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僅靠堵是不行的,關鍵是做好監督,尤其是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這也是預算法修訂應關注的重點。”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說。 不受監督的權利,必然導致腐敗。預算法是對政府如何花錢的監督,人大代表的監督權能否落地、是否可操作、可細化,也是公眾對預算法三審修改的期待之一。 “招待費查得嚴了,會議費就多了,會議費查得嚴了,其他科目錢又多了。”一位地方財政部門負責人表示,個別部門的三公消費就像泥鰍,這里查得嚴了就往那里鉆,要想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整個財政預算層面強化監管,讓財政預算更加公開透明。 楊志勇認為,當前雖然人大對預算的審查和監督力度不斷加大,但總體看仍有待進一步加強。他強調,預算法還應更強調對違規違紀行為的監督追責。 “中國現行預算法明顯滯后,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預算管理和監督中存在諸多問題缺乏剛性約束和規范指引。”安徽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主任莊立權表示,希望新預算法修改能把預算法制化、透明化作為落實決定精神的第一槍,不僅要把中央精神落實到法規條例中,還要更具可操作性。 |
相關閱讀:
- [ 04-15]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將三審 地方政府發債或有條件放開
- [ 11-21]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三審 停車熄火鎖定8類地區
- [ 10-23]消法修正案草案三審 進一步完善網購無理由退貨制度
- [ 10-22]環保法修訂三審利益博弈再升溫 專家吁加快立法出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