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二胎,為了購學位房,有的夫妻自導自演假離婚,結果是雖然兒子生了、學位房買了,但假離婚變成真離婚,曾經恩愛的夫妻從此變路人,有人為此連工作也丟了,有人不但失去了丈夫,該得的財產也沒了。且看從化法院審理的兩宗令人感嘆的假離婚案件—— 案例1 假離婚生二胎—— 夫妻感情完了 丈夫工作丟了 陳某與李某1998年1月登記結婚,婚后生了一個女兒。陳某是廣州某區的公務員,李某也有著穩定的工作,三口之家幸福和諧。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夫妻二人一直希望再生一個男孩,陳某是公職人員,生育二胎顯然違反國家的計生政策。為了達到既生育二胎又保住工作的目的,二人決定假離婚。2004年5月,二人到民政局辦理了離婚登記。2005年9月,李某如愿生下兒子。 雖說是假離婚,但辦理了真手續。由于原告在廣州工作,被告在從化工作,兩地分居,雙方之間的猜疑增多,李某常懷疑陳某有婚外情而騙其離婚。雙方的矛盾不斷升級,曾經的信任不復存在,給兒子辦理了戶籍后,兩人沒有按最初的計劃馬上辦理復婚。 為了給兩個小孩一個正常成長的家庭,幾經周折,兩人于2010年9月辦理了復婚登記。由于此前雙方矛盾太大,特別是“婚外情騙離婚”的問題,在夫妻之間劃出了一道鴻溝。2012年1月,雙方激烈爭吵后,陳某離家。2012年9月,陳某以夫妻感情破裂為由向從化法院起訴離婚,經法官調解后撤訴,但雙方關系仍未能改善。 李某為發泄心中的不滿,向陳某的工作單位告發陳某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超生二胎,并提供了大量證據材料,陳某被單位開除。2013年6月,陳某再次向法院起訴離婚。法官認為原被告雙方的感情確已破裂,判決離婚。一審宣判后,李某上訴,二審維持原判。 ■法官寄語 以婚姻做賭注,以假離婚來生二胎、買房的現象愈演愈烈,但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沉重的。本案當事人雖然達到了生二胎的目的,但最終輸了婚姻,一方還丟了工作,瓦解了一個原本美好的家庭。夫妻應審慎處理婚姻關系,以假離婚來鉆政策的空子,往往得不償失。 案例2 假離婚買學位房—— 丈夫再婚成真 原配人財兩失 禤某(化名)家住從化,因子女讀書學位問題欲在廣州市越秀區購房,但沒有購房資格。鄧某(化名)家住越秀區,未婚且具備購房條件。經朋友介紹,兩人見面簽訂協助購房協議,約定二人假結婚,買房事成之后,禤某給鄧某3萬元。隨后,禤某回從化與妻子李某離婚,并將雙方名下房屋過戶至禤某名下,之后禤某與鄧某結婚。 2012年11月,禤某在廣州市越秀區購買了一套房屋。在禤某辦理完房屋買賣手續后,鄧某遲遲不愿與其辦理離婚手續。后鄧某多次以房屋為由找禤某,表示自己喜歡上禤某,不愿離婚。禤某認為鄧某年輕漂亮、溫柔體貼,最后假戲真做,在一起居住。 李某找禤某復婚,發現禤某與鄧某已經生活在一起,禤某拒絕與李某復婚,同時將與李某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轉移。 2013年5月,李某以《合同法》相關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無效”起訴至從化市人民法院,要求分割與前夫的婚內財產即從化的房屋一套,要求對禤某購買廣州市越秀區房屋的房款予以分割,同時要求法院對禤某與鄧某領取的結婚證是基于偽造虛假申請材料的情況下為取得的購房資格予以取消。 從化法院審理后認為,李某與禤某對于婚內財產的處分是雙方對于婚姻存續期間財產的處分,合法有效,李某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禤某與鄧某購買的房屋屬于李某出資,因此一審駁回了李某的訴訟請求。 ■法官寄語 從化法院法官解釋,假離婚雖然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但由于公民有結婚、離婚的自由,有處分自己財產的自由,只要雙方按照法律程序完成離婚的手續,雙方不再具有配偶身份,任何一方再與他人結婚都受法律保護,另一方無法以雙方之間只是假離婚并且約定了復婚的條件而主張對方的婚姻無效。 此外,根據法律的規定,結婚前雙方各自擁有的財產屬于個人財產,不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因此,如果辦理假離婚,擁有房產的一方在復婚時不同意變更房產登記的話,另一方只能吃下啞巴虧。 假離婚會給夫妻雙方以及子女帶來一定的陰影,可能讓當事人在感情上出現不可挽回的損失。如果假離婚弄假成真,后悔也來不及了。羊城晚報記者凌越 通訊員 李曉瑩 陳亮 薛志軍 |
相關閱讀:
- [ 04-14]集美首個“單獨兩孩”出生 或為廈門首證二胎
- [ 04-14]婦產科專家貼心指導:二胎備孕夫妻應健康體檢
- [ 04-14]集美首個“單獨兩孩”出生 或為廈門首證二胎
- [ 04-14]霍啟剛回應郭晶晶懷二胎傳聞:是假的 暫時不要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