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博鰲論壇“五大熱詞”解析
2014-04-09 15:04? 劉羊旸 王暉余 魏驊?來源:新華網海南頻道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新華網海南博鰲4月8日電(記者劉羊旸 王暉余魏驊)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8日在海南召開,來自海內外約3000位政、商、學、媒等領域的嘉賓齊聚博鰲小鎮,共同探討亞洲發展的新動力、區域一體化之路,以及亞洲金融與貿易的新格局,圍繞這些話題,此次論壇呈現出“五大熱詞”。 增長新動力:經濟結構升級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經歷著重大變革,亞洲經濟體面臨著一系列重大挑戰。本次年會主題確定為“亞洲的新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目前,新興市場國家和亞洲多數經濟體增長放緩,原有的增長動力有所減弱。”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說。 日前發布的《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競爭力2014年度報告》指出,經濟減速已成為亞洲各經濟體揮之不去的隱憂,尋找和釋放新的增長動力也成為亞洲各經濟體共同努力的方向。 “這次論壇把重點放在結構性改革上,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也是亞洲各經濟體共同面臨的問題。”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希雨說,希望通過凝聚亞洲各國共識,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本次論壇從宏觀經濟到產業結構,從教育與就業的關系到社會分配的公平問題,從資源環境到高科技產業的提升,一個共同的主題是解決結構性矛盾。 與會嘉賓指出,亞洲國家正面臨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結構的雙重挑戰,許多經濟問題單靠財政和貨幣政策并不能夠解決,必須依靠結構性改革釋放新的增長動力,以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亞洲新“絲”路:多元開放融合 習近平主席2013年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分別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專門設置了“絲綢之路的復興”分論壇,同時對“海上絲綢之路”進行探討。 “兩條‘絲綢之路’倡導的是經貿、金融、文化、互聯互通等全方位的合作,更具有多元性。”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說。 中國主張,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創新合作模式,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 與會嘉賓認為,“新‘絲’路經濟帶”將加強歐亞大陸的聯系,一個成熟的經濟地區和一個正在興起的經濟地區的融合,將對世界經濟版圖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惠及中國和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 席勒學會創始人海爾嘉·澤普說,一味重視虛擬財富的增值讓世界經濟遭到重創,在這樣的危機面前,像新“絲”路這類重視實體經濟的合作更為值得信任。 貿易新格局:區域互利合作 美歐等國家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的戰略,試圖重建國際貿易規則。中國已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如何應對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動,成為博鰲嘉賓的關注焦點。 “美國主導的TPP重點在于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追求全覆蓋、高標準。由亞洲國家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更提倡開放性,更具有包容性,因此在亞洲更具代表性。”周文重說。 李向陽認為,應對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一方面,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需要提高競爭力和國內需求;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RCEP談判進程,一個包括中日韓、東盟10國、印度、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的區域合作協定,將開辟新的貿易空間,消除貿易壁壘,為亞洲區域的貿易合作和互利共贏提供新機遇。 |
相關閱讀:
- [ 04-09]博鰲亞洲論壇簡介
- [ 04-09]2014博鰲論壇將為亞洲經濟“把脈”
- [ 04-09]外交部:希望博鰲論壇與會代表共創亞洲新未來
- [ 04-09]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召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