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繼續收緊戶籍政策,根據媒體報道,傳統落戶渠道變窄,6種落戶政策只針對特定人群……即使如此,2014年求職的畢業生中,很多人仍然抱有“不問待遇,只問戶口”的態度。 記者采訪中發現,一家單位,只要打出提供北京戶口的說明,求職者立刻蜂擁而至。而一些待遇優厚,更能發揮畢業生專業特長的企業,由于無法承諾提供北京戶口,招錄雙方都陷入了“曖昧”的境地。 要戶口還是要待遇? 戶口與待遇,似乎并不相關的兩個問題,近年來卻越來越讓北京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們感到糾結。 “從師兄師姐回饋的信息看,大部分能夠提供戶口的單位待遇都一般。而真正能夠提供優厚待遇的民營外資企業,往往很難解決戶口。”北京交通大學一位應屆畢業生對記者說:“提供戶口待遇又不錯的單位,屬于金飯碗,恐怕都得‘拼爹’。” “事實上,不少應屆畢業生都要面臨這樣一個選擇,選戶口還是選發展。”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何東對記者說:“按說,單位選擇人才的標準應該是雙方合適,雙方雙向選擇,可是由于種種原因,雙方往往很難達到相對‘合適’。” 他舉了一位前幾年畢業的師哥為例,為了選擇一個能提供戶口的單位,他去了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可該單位一個月只有3000元的薪水,目前那位師兄已經30歲出頭,可是依然無法承擔北京的房價,也不能買車。他的建議是,“求職一定要符合自身定位,莫僅僅為一紙戶口而放棄了發展的機會。即使有了戶口,沒有發展,很多相關附著的福利實際上與個人關系也不大。” 但是何東發現,真正求職時,更多的人選擇的還是能夠提供戶口的單位,“只問戶口,不問待遇”的現象大量存在。 “北京落戶的標準中,只有應屆畢業生落戶最為便捷,如果丟掉應屆畢業生這一次機會,工作后再落戶就難了。”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就業處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畢業生與“新移民”均面臨尷尬選擇 其實,不光是大量求職的研究生本科生們,對于前仆后繼奔赴北京的“新移民”來說,都面臨這樣的尷尬選擇。 在北京的報刊上刊出的招聘廣告,不乏有這樣的要求:只限北京戶口;想要買套經濟適用房更是先要出具北京戶口證明;就連征婚廣告上也要標明:希望對方是北京戶口,還要加上一句說明“不是我歧視,這是長輩的要求”…… “戶口不僅僅是城市正式永久居民的身份證明,更是享有一系列特殊福利待遇的憑證!”一位網友如此評價。 據了解,在北京,如果找到一份好工作,沒有北京戶口,也常常會缺少一些擁有北京戶口的員工所享有的待遇。譬如一部分社會保障,便與沒有北京戶口的人無緣。沒有北京戶口,要結婚生子,則更要花費大大一筆開銷,準備“寄讀費”、“贊助費”等等費用來保證子女入學。與此相關諸多限制中,有很多條件都與北京戶籍有關。 張琴來自河南,她剛剛畢業抱著一沓簡歷來到北京,滿懷希望地奔走于各個大小公司和招聘會時,她的問題只有一個:“能解決戶口問題嗎?”她認為,能解決戶口,工資和待遇都好說,畢竟是剛畢業,薪水可以慢慢漲,但是戶口解決不了,一律免談! 張琴說:“從近期來說,父母不放心自己獨自闖蕩北京,能拿到個戶口對他們來說是顆安心藥丸。要是想長遠一些,以后買房子,孩子上學、高考,都是大問題,現在你看不出什么特殊的好來,以后好處可大了!” 有張琴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特別是應屆畢業生們,為了求得一張小小的戶口證明,許多人不惜自降身價,往年數千研究生爭一紙北京戶口的情景,就再次顯現了戶口魔幻般的吸引力。 “總覺得戶口的好處會越來越少” 然而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也有不少對北京戶口種種便利并不在意的人。“我總覺得戶口,特別是特大城市的戶籍管理并不能真實反映目前的人才市場需求,因此我覺得一定會有變化。”在政府機關工作的王先生認為,真正有才華的人不會被一紙戶口羈絆住發展的腳步。 在某互聯網公司供職的宋先生說:“我已經到北京很多年了,房子也買下了,也沒圖過北京戶口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所以從來沒覺得戶口有什么重要。” 在記者調查中,不少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并不認為戶口給自己帶來過什么影響,更不曾有什么優越感。周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坦言道:“可能現在還會有一些不同,但是我覺得戶口用處越來越小,現在好多事都沒有戶口限制了,戶籍制度的作用一直在淡化。” 北京大學社會學家夏學鑾認為:特大城市的戶籍改革問題特別復雜,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消除計劃經濟遺留的體制性障礙,另一方面要切實解決不平等問題,保障機會公平。主要是落實同工同酬和實現養老、醫療、職業福利權益的平等化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特別是要打破所謂編制的約束,讓所有人都能夠憑著自己的努力與貢獻有正常升遷的機會。記者 車輝 |
相關閱讀:
- [ 03-18]城鎮化規劃勾勒戶籍進城路徑 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
- [ 03-17]新城鎮化規劃落戶政策:特大城市可“積分”入戶
- [ 01-30]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實行差別化落戶政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