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3月20日電 (金融頻道黃艷艷)近幾年,中國信托業發展迅猛,資產規??焖倥蛎浀谋澈?,風險也在積累和凸顯。2014年以來,兌付危機頻頻爆發。19日下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院教授張海云在做客中新網訪談直播間時表示,兌付出現問題可能出現本金損失情況,房地產信托會可能出現兌付困難,但投資者不必太悲觀。唯有打破剛性兌付,才能推動信托業的能力提升。投資者投資信托需甄別風險,投資分析要注重行業背景與具體產品結合。
房地產信托會或出現兌付困難 但不必太悲觀
進入2014年以來,信托業兌付危機頻頻爆發。中誠信托30億元信托產品兌付危機余波未了,吉林信托近10億元信托產品再現逾期未兌付,華潤信托穩益系列集合信托產品也出現本金大幅虧損的狀況。
張海云表示,從中誠信托這個產品也看到了一些問題。首先,項目的實際控制人,它要還款,它的還款能力、現金流會不會出現了困難;第二,如果現金流出現了困難,其他的增信措施會不會有效,其他增信措施在中誠信托產品里頭,包括分層的結構還有抵押物,抵押物的價值是不是劇烈縮水了,“房地產在現在這一個時間點上,有些地區,有些地域房地產出現了一些泡沫的破裂,房地產價格也出現了或者是停滯或者是下降?!?/p>
他認為,從全國的角度來看,房地產價格在現在這個時點上還沒有出現巨大的崩盤的現象,但同時,因為公眾意識到房地產的風險,無論是銀行業,還是其他資金來源,都收緊了對房地產資金的供應?!斑@樣房地產信托會有一些出現兌付的困難,因為現金供應縮減了,而且房地產又是個高杠桿的行業。事實上最近有一些房地產信托已經出現了兌付困難,這和現金流相關?!?/p>
張海云繼續分析,既然現金流造成兌付的困難,下一步就是考慮之后的項目是不是嚴重縮水,一般來講這種以項目作為投資標的的信托,其在設計的時候,會對項目進行價值的評估。供應資金的金額應該是比項目本身的價值要少很多,如此保證投資者可以受到足夠的保護。“也就是說,只要是作為增信這些抵押的項目,它不至于特別大幅的縮水,比如腰斬之類的。 ”
“從價值的角度看,如果一旦出現兌付困難,要經過一段時間來消化這件事情,需要找到一個接手的機構來買下這些項目,這樣才可以把錢再給投資者,也就意味著兌付本身應該會出現不少問題?!敝劣谕顿Y者最終能夠拿到多少本金,他認為可能不一定是太悲觀。但如果一旦真正出現了崩盤,可能就比較悲觀;但目前這個時點上,從全國范圍角度看,房地產價格還沒有出現崩盤的跡象,房地產信托兌現風險不用看得太悲觀。
信托兌付或現本金損失情況 投資者需甄別風險
張海云還表示,中誠信托事件出現了不僅是兌付風險,而且出現了兌付問題。下一步行業里是否會出現本金本身損失事件,還不好說。投資者要學會甄別風險,仔細盤算自己是不是適合去投資這一類的產品。
張海云表示,中誠信托事件是信托出現兌付風險和兌付問題的第一例。最后解決的方式是投資者還是得到了本金,損失了一些利息收入。下一步行業里到底會不會出現本金本身損失的事件,還不好說。
至于是否會引發整個行業巨大的震動?他認為,“我想這個可能也和,兌付如果是說本金100%或者99%或者98%有多大變化,從量上來講不是特別大的量,可能不一定引起多么大恐慌,因為實際上大家現在也逐漸在調整心態,既然已經損失了,損失了部分利息了,那下一步有可能要損失部分的本金?!?/p>
他認為,法律安排上,實際上信托產品的兌付是依賴于相關的資產,而不是依賴于信托公司或者相關銷售的銀行來去兜底。投資者要學會如何去甄別一些風險,仔細來盤算自己是不是適合去投資這一類的產品。
信托投資分析要注重行業背景與具體產品結合
張海云表示,行業確實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風險評估環節。比如,礦產這兩年來,或者煤炭的價格一直處于跌的狀態,房地產在漲到現在這么一個高位之后也是面臨著很多的風險。投資者在投資任何一個具體項目的時候,無法不要去忽視大的背景?!靶磐型顿Y要考慮這個行業是在向上走的行業,還是向下走的行業,這非常重要。 ”
他認為,至于更細節的一些,可能對于本身的一些項目,還有產品的結構,比如抵制押率到底是多少,當評估這些抵押物或者質押物價值的時候,有時候有很多難度,“比如礦,它的價值到底是多少?當然了也依賴于比如有沒有證或者什么,另外依賴于礦含量是多少,規模潛在可以挖出多少礦,同時也依賴于整個礦產它的價格,它的走勢是什么?!睂嶋H上,在這個意義上,投資者選擇行業前必須自己應該先做一個判斷,是看好這個行業還是看跌這個行業,自己首先要去做這個判斷。
唯有打破剛性兌付才能推動信托業能力提升
中誠信托春節前的兌付風波以支付本金不支付收益收場,雖然仍有投資者在追索收益,但年后中誠信托就又變成一條好漢,新產品紅璽臺貸款項目信托計劃宣告成立。對于這種現象,張海云認為,這是金融機構的產品出了問題,這時候需要看他產品出哪些了問題、需要不需要負法律責任、合同是怎么寫的……
張海云說,雖然合同本身并沒有承諾信托公司來為信托兜底,信托也沒有法律的義務來做賠償,可是這個產品使投資者蒙受了一些損失,即便沒有蒙受本金的損失,也是損失。按理說應該對推出相應產品一些金融機構帶來了一些信譽上的損害。可是目前在市場上,新推出的產品仍然是有需求的,信托公司仍然可以賣出產品,信譽也確實因此受到了損害。
張海云表示,信托公司過去這幾年的膨脹非常迅速,投資者“看哪個收益率高就買哪個,爭破頭皮去搶收益率高的產品”。在此過程中,很多業務的技術含量相對來說不是那么高,更多的是把一些產品進行了包裝。
張海云說,在這快速成長過程中,實際上許多環節它都沒有足夠嚴密,同時這個市場本身對產品的需求又是非常大巨大,風險逐漸暴露出來后,唯有打破剛性兌付,投資者才會具體來看怎么挑選這些產品。這樣也會使信托機構在推出產品的時候,也需要考慮投資者的需要,這樣就又推動了信托業本身能力的提升。(中新網金融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