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告訴你:馬航失聯為何傳言那么多?
2014-03-13 14:0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藍曉梅 黃曉夏 |
分享到:
|
傳言動動嘴,更正跑斷腿? 【銳數讀】8日25條VS9日67條; 【銳分析】“飛機降落南寧了嗎?”“飛機真的在海上被發現且未解體?”直到事件發生超過60小時后,微博、微信上依然傳播著這些早已被更正甚至澄清的消息。 大數據統計發現,主要傳言均產生于8日14:30之前,且基本在發出3小時內得到澄清。 但新浪社區管理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不實信息的傳播并沒有因為澄清而停止。相反,相比8日的25條不實信息,9日監測發現的不實信息數量不降反升,達到67條,且主要內容仍為“越南通訊社報道飛機未解體”。 以國內一家媒體8日13點34分發布的一條信息傳播為例。這條信息有名有姓地援引越南軍方人士稱,飛機墜落在堅將省土珠島153海里處,是越南馬來領海交界處,越南救援隊已出發。之后,路透社等多家媒體發布消息稱,馬航公司否認航班墜毀的相關信息。但至10日12點37分,該媒體這條微博的轉發量已達275837次,評論達58659條。 “傳言動動嘴,更正跑斷腿”?顯然,此次事件針對傳言的澄清微博,傳播情況不容樂觀。據武漢大學互聯網科學研究中心所做的大數據統計,梳理了6條較重要的更正、澄清微博,其中轉發量和評論量最高分別只有3569次和1885條。 【銳提問】有網友提問:為什么看起來大家對澄清的興趣總不如傳播那么高呢?如果總這樣,傳言會產生持久危害嗎? 【銳回復】常江認為,傳言能在大眾最焦慮的時刻迅速給出“解釋”,是速食面式信息,所以傳播較快;而澄清則要調動理性批判思維,并要有足夠權威性的元素方能成功。社交平臺強化了這種傳播屬性。 “微信的興起也是另一個因素。”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說,“在微博等開放性社交媒體中,不實消息可通過連續信息流沖淡;但在相對封閉的微信朋友圈中,朋友之間信任度高,傳播更快,較難消除影響,因此微信用戶更應慎重轉發。” 快,還是準? 【銳數讀】60小時,696萬余條微博,近10個版流傳廣泛的傳言VS不盲目搶發贏得4079萬曝光量 【銳觀點】自8日凌晨2:40馬航MH370航班最后一次報告位置的60個小時,新浪微博中的相關微博數量多達696萬條。 在突發事件真相撲朔迷離時,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賬號們各顯奇招,通過轉載外媒等多種方式搶先報道。但爭搶援引國際媒體報道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失誤,如一家晚報的官微將馬航發言人稱航班“有推測”誤為“已證實”在越南地區降落,發布失實信息,后更正。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體選擇了多方核實信息源,并沒有搶先時效,但因所報信息權威準確反而獲得公眾肯定。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曾在當天以較高頻率插播有關馬航事件的消息,盡管沒有最新消息,但重復相同的、經核實的情況,也有利于傳言的澄清;新京報、南都周刊等媒體的微博賬號也通過多方核實,冷靜清醒,及時澄清謠言。 那么不搶發就沒有影響力了嗎?據武漢大學互聯網科學研究中心統計,以@新華社中國網事為例,其雖然沒有盲目搶發轉載外媒消息,但獨家直擊的中國軍艦全速駛向事發海域引發網友關注,其中諸多大V紛紛轉發,總曝光量超過4079萬人次。網友@沐童在微博評論說:馬航事件,對比幾家微博的表現,@新華社中國網事最好,冷靜準確不冒進。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東方衛視在9日臨時決定取消當晚娛樂節目,滾動播報馬航失聯客機的最新消息。 【銳提問】媒體在報道突發事件時,該快還是準? 【銳回復】曾有5年多駐外記者經歷的馬曉霖認為應該兼顧。他坦言這是一個兩難問題,實際操作中要視速度和細節哪個更重要來決定。此外,這也與新聞傳播中“動態的真實”有關。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剛發生時,媒體報出的死亡人數是3萬,”他說,確切的結果是隨著事件的進展逐漸出來的,并不需要就此指責媒體。 |
相關閱讀:
- [ 03-13]馬航第十七份聲明:將使用MH318/319替代MH370/371航班號
- [ 03-13]國際民航組織贊賞各方合作搜救馬航失聯客機
- [ 03-13]美國中情局:馬航事件謎團太多 仍不排除恐襲可能
- [ 03-13]李克強:牽掛馬航失聯乘客 有一絲希望就不放棄搜救
- [ 03-13]馬航事件對南海合作提出更高要求
- [ 03-13]全球網友關注馬航失聯客機
- [ 03-13]中國衛星在馬航客機疑似失事海域拍到漂浮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