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思東委員:化解醫患矛盾應多管齊下
2014-03-08 09:34:13??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 在醫衛界小組討論和聯組會議上,醫患關系不出意料地成為重點話題。慷慨陳詞者有之,憤憤然者有之,悲觀嘆息者也有之。醫患沖突發生的根本原因到底何在? 公立醫院姓“公”,但財政投入嚴重不足,是造成醫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去年,我國財政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僅占財政支出的5.7%,占當年GDP總量不到4%,比其他新興經濟體如巴西(7.9%)、印度(6.1%)都低。投入長期不足,政府補償機制又不到位,造成醫療軟、硬件的建設和發展嚴重不足。 醫療衛生資源短缺和配置不均衡是造成當下醫患矛盾的另一原因。我們常常引以為豪的“用占全球2%的醫療衛生資源服務了占世界20%的人口”,就是這一短缺的鮮明表現。醫療衛生資源過于集中于大城市、中心城區,更加劇了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與資源不足的矛盾。 醫患雙方對醫療行為認識的“南轅北轍”,也是引發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部分醫務人員尚未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見病不見人,忽視了患者在求醫問藥的生物需求之外,還有被尊重、求權利的社會需求。醫務人員“長袖善舞”于疾病的診治,卻缺乏人文關懷;“捉襟見肘”于和患者的溝通,不能一言暖三春。而另一方面,患者抱定“花錢看病、錢到藥來、藥到病除”,卻不知醫療技術有限,并不能包治百病?;隋X,沒治好病,便有了不滿與怨氣,結怨而憤,集憤而怒,醫患矛盾就產生了。 化解醫患矛盾應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針對投入不足和補償機制不到位,政府應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把醫療衛生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擺在重要的位置。 針對醫療衛生資源短缺和配置不均衡,政府在加快資源建設和配置的同時,更應注重現有資源的激活和盤活。一是可加快“醫聯體”建設,讓高層次醫院幫扶普通醫院,盤活鄉鎮及社區醫院;二是可全面實行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盤活大型醫院中的醫務人員。 針對醫患雙方對醫療行為認識的“南轅北轍”,一是要在醫學院校設立人文關懷和心理溝通類課程,加強醫務人員的人文教育,提高醫務人員與患者的溝通、協調能力;二是要注重醫學知識的普及,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醫療的認識;三是要在現有的導醫制(“醫前導”)下,建立“醫后導”制,使患者在就診后的疑問、不解等能有醫可問、有醫可答,從而及時化解病人的疑惑、誤解甚至不滿與怨氣,消除醫患矛盾。 醫患雙方因疾病走到一起,是同一戰壕的戰友,理應同仇敵愾、共同配合,攜手迎擊共同的敵人——疾病。這便是應有的醫患關系。 |
相關閱讀:
- [ 03-08]兩會安保犬
- [ 03-08]兩會圖片特刊:“今天是你們的節日”
- [ 03-08]網友問兩會:就近入學能否讓孩子上學不再“拼爹”
- [ 03-08]兩會特寫:市長為電找省長 陸昊回絕促找市場
- [ 03-08]50多輛客車負責通勤工作 “國車”大金龍服務兩會14年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