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記者楊春雪)回想起五年前自主招生考場上的一幕,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史宏達仍然忍俊不禁。 一位考生走進考場,先是向上一扯頭發,說著“現在啟用外星人模式”,隨即冒出一串無法聽懂的音節,并輔以奇怪的肢體動作。隨后,考生拍下立起來的頭發說“現在啟用地球人模式”,才開始回答面試官的問題。 史宏達擔任了八年自主招生的面試官,目睹過考場上各種各樣的古怪場面,“如今挖空心思的作秀行為很少見了,這表明大家對自主招考的理解更理性了。” 中國從2003年正式啟動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以探索改變高考“一考定終生”的局面。在此之前,高考是中國幾乎所有學生進入高等學府的人生必經之路。自主招考雖仍要求學生參加高考,但對高考成績的要求大大降低了。 過去十年間,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從最初的北大、清華等22所“名校”增加到了90所,實際錄取考生10.7萬人,教育部也不斷調整相應的政策規范。 3月1日,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為代表的三大自主招生聯盟集合了全國26所優秀高校,在同一天進行筆試。成千上萬的考生分赴各考點,以期在高考前就鎖定名校入場券。 “最初考生關注的是如何通過花哨的方法打動考官的心,現在更注重展現真實的自我、真正的才能。”史宏達說。 在不少考生、家長眼中,面試的題目變得更靈活且緊扣時事熱點了。安徽銅陵一中的余兆慧在中國海洋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中,抽到了關于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考官還讓她談談對延遲退休年齡的看法。 “沒想到題這么活。”余兆慧最終順利通過了考試,這意味著她高考只要達到一本分數線就可以穩上海大了。 也有家長把這樣的考試當作難得的鍛煉機會。河北的考生家長孫建軍說:“讓孩子參加自主招生考試,主要想培養她靈活應變的素質和面試能力,而非看重考試結果。” 相對于自主招考的靈活性,高考的單一刻板、對創造力的扼殺一直為人詬病。但人們也意識到,高考在公平公正性方面具有不可取代性。如何建立更為合理和適應社會多樣性需求的高考制度,一直是中國政府改革的方向。 “自主招生制度是對高考制度很好的補充,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人才是多元的,選拔方式也應是多元的。在當下的中國,只有高考這一條出路肯定是不合適的。”中國海洋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劉賀說。 “自主招生取得的經驗也逐漸在高考改革方面有所體現,比如英語社會化考試,學習成績納入高考等,這些都是在自主招生中摸索出來的。”他說。 然而,探索中的自主招生制度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去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負責自主招生的官員被曝涉嫌腐敗,自主招生一度被指責為滋生腐敗的溫床。對此,教育部在去年底下發通知,明確嚴查嚴辦各種暗箱操作、徇私舞弊、失職瀆職等違規違紀招生行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人大事件雖是個案,卻折射出高校管理體制中行政主導、專斷獨裁等問題。從長遠看,應該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以及專業的自主招生團隊,確保社會輿論監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也有學者指出,雖然自主招生給一些有特點的孩子打開了一扇門,不過也給學生們造成了額外的負擔。一些大學自主招生的考試科目及涵蓋范圍跟正規高考沒有太大差別,成為“小高考”。 目前,自主招生已成為中國高考改革的一個重點目標。去年11月舉行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今年上半年,教育部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及各領域改革實施意見也即將出臺。 “考試招生改革的理想境界就是讓考生與高校之間多接觸、多了解、‘談戀愛’,雙向自主選擇、自愿結合,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因此,最關鍵的是,讓政府從招生這一環節中退出來,讓學校和學生成為主體。”儲朝暉說。 曾任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孔子學院院長的教授鄧紅風認為,招生方式的完善要和高校教育制度自身的完善結合在一起。 “據統計,2010年全美國高校的本科平均畢業率僅為41%。中國高校則是絕大部分人都能畢業,考試不及格有補考,補考不過還有大補考。本科教育應該嚴格起來。”鄧紅風說。 |
相關閱讀:
- [ 02-27]異地高考邁開教育公平新一步
- [ 02-22]10個被巡視地整改情況:內蒙辭退吃空餉領導子女
- [ 02-22]首輪中央巡視組列清單 不回避“不雅視頻”等熱點
- [ 02-18]人大兩特殊自主招生計劃擴招60人 設置初試環節
- [ 02-17]從“千分考”結束看高考拐點
- [ 02-17]“藝考”文化課分數擬提高 著重考察考生綜合素質
- [ 02-13]看南科大,勿過早言成敗
- [ 02-12]人大修訂辦法堵自主招生漏洞 原處長去年被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