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談兩會期盼:讓戶籍與附加其上的福利脫鉤
2014-02-26 06:54? 彭 波?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兩會來了,說說百姓期盼(兩會·寄語) 備受關注的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改革無疑將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門話題。圍繞國計民生,建言改革、獻策發(fā)展,這既是代表委員的職責所系,也是普通百姓的熱情關切。教育、戶籍、司法、社保、環(huán)保,是當下人們熱議的民生話題。如何運用改革的思維和方法,解決好這些領域存在的問題,對此廣大干部群眾充滿期待。 ——編 者 陪讀母親: 如果學校都好,誰愿租房陪讀 我是江蘇南京人。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孩子就要參加中考了。或許,我的心情比他更緊張。但與此同時,我內(nèi)心卻有一種釋然——3年的“陪讀”生活將暫告段落。 我家位于著名的溫泉度假勝地——南京湯泉。然而,當?shù)氐慕逃Y源并不能滿足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需求。在2011年,我將孩子從湯泉轉(zhuǎn)到江浦,入讀南京市浦口區(qū)第三中學。在南京,湯泉和江浦都屬浦口區(qū),但江浦更靠近城區(qū),教育資源多,師資相對優(yōu)質(zhì)。因為轉(zhuǎn)學的緣故,來回近兩個小時車程的距離讓我決定在孩子學校附近的一個小區(qū)租房子,過著“陪讀”生活。陪讀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孩子上下學,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照顧、監(jiān)督他。房子是由一間車庫改造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陪讀”也就意味著一定的犧牲。原先,我在一個機械廠里工作,但因為工作太忙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于是我就辭職轉(zhuǎn)而在如今租住的小區(qū)里做物業(yè)。平日的工作也就是在小區(qū)里做做保潔,空閑時間比原先充裕很多。這個小區(qū)里有很多和我一樣專門租房陪孩子讀書的“外來客”。 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后勤”:給孩子洗衣、做飯、進行心理疏導為他減壓等。孩子上初三后明顯感覺到壓力增大,初一、初二的時候晚上10點就能睡覺,現(xiàn)在都要到近12點,睡得比我都晚。在我們這些專職“陪讀”的家長看來,雖然疼在心里,但也沒法抱怨,畢竟4個月后那場考試的分量是顯而易見的。 兩會即將召開,作為一名平凡的“陪讀”家長,如果說有什么期待,我最希望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現(xiàn)象能夠得到進一步改善。通過平日讀報看電視,我也了解到國家對于這方面的重視。但是在我身邊,還是有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紛紛放棄原來的工作,專職當起了“陪讀”。雖然“陪讀”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覺得客觀原因還是在于當?shù)氐慕逃龡l件有限。(黃慶暢曹恩惠整理) 檢察官: 沒有公平正義,司法將失去價值 我是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的趙鵬,從事檢察工作已經(jīng)有11個年頭了。這11年來,我深深地感到,司法工作的標準,以及對司法人員能力的要求都在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冤假錯案的披露、司法腐敗的曝光,引發(fā)了社會對司法公正的聲聲質(zhì)疑,司法公信力遭遇危機。 作為一名基層檢察官,我深感公平正義對于司法活動的重要意義。沒有了公平正義,一切司法活動都將失去存在價值。但是現(xiàn)在,一些司法機關在面對群眾質(zhì)疑時,往往以“問心無愧”作為回應,甚至以“群眾法治意識淡漠,法律知識不足”為自己開脫。這些說辭顯然違背了司法公正的本意。面對群眾法律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信息渠道空前多元的新形勢,司法機關更應該拿出足夠的勇氣面對群眾的評判,更應該開拓更多的渠道聽取群眾意見,更應該有足夠的誠意和信心搭建與民眾交流的平臺。 兩會在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報告又將接受29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的審議,司法公正必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去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一個案件的不公,就有可能摧毀司法公信力的長城。在司法公正的問題上,不能“抓大放小”,不能“只看主流”,更不能“特案特辦”。 十八屆三中全會為司法改革規(guī)劃了藍圖,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讓我們司法人為之鼓舞。我更希望,在兩會上能看到藍圖變?yōu)檗k法、原則變成細則,司法改革在公平正義的總目標下更深層次、更多維度地展開。(本報記者彭 波整理) 打工者: 讓戶籍與附加其上的福利脫鉤 如今的戶籍背負了太多的利益,有沒有城市戶口,讓人們在很多權利方面存在差異。現(xiàn)供職于某網(wǎng)站的張小姐就因為戶口問題,一次次離開,一次次重新開始。 張小姐曾在廣州讀大學,畢業(yè)后一心想留在廣州。“可是奔波了好久卻一點消息沒有,因為我沒有廣州戶口。”張小姐說,“眼看著派遣的截止日期快到了,我就一咬牙,不得不放棄當初的念頭,只得五湖四海的‘浪投’簡歷,最終北京一家事業(yè)單位接收了我。” 可讓張小姐沒想到的是,來到這里之后,由于沒有北京戶口,她處處吃虧。“特別是無法享受到平等收入的權利。”張小姐說,“我每天冒著烈日和寒風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奔波,工資待遇還特別低。反觀身邊的正式員工,也就是有戶口的那些人,工作輕松多了不說,每隔一段時間還發(fā)勞保用品。” 每每想到這些,張小姐的心就有些疼。“無論如何努力,只要沒有戶口,我就始終無法真正進入這個單位。”抱著這樣的想法,張小姐選擇了離開。 后來,她又輾轉(zhuǎn)到了一個網(wǎng)站。如今,為了戶口,已經(jīng)畢業(yè)兩年的她又捧起了書本,準備考研。 同時,她對戶籍制度改革充滿期待。“希望這次戶籍改革能夠使戶籍與附加其上的各項福利待遇相分離。讓我們走到哪里,無論干什么,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和尊重。”(本報記者張 洋) 退休老人: 別讓看病壓彎了腰 “掛個普通門診號都得花這么多錢,唉……”2月20日,筆者在北京朝陽醫(yī)院看到,老張正在陪老伴看病。看到旁邊那些可以享受北京醫(yī)保的本地患者,老兩口很是羨慕。 “要是在老家,我們也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擔心生病、不敢上醫(yī)院。”老張今年70歲了,獨生兒子十幾年前就來到北京打拼,為了和兒子團聚,老兩口退休后就到北京來“投奔”兒子。 想到自己這一年來為看病花的錢,老張連連嘆氣。 退休前,兩人的醫(yī)保都是在老家繳納的,來北京后無法報銷,大病小病全都得自己掏腰包。“大多數(shù)時候就忍著,實在嚴重了、扛不住了,才到醫(yī)院來。” 為了讓兩位老人看病少些顧慮,兒子想了不少辦法。比如,剛來北京時,一家人嘗試過讓兩位老人遷戶入京。但各種證件交了一大堆,卻發(fā)現(xiàn)就算是拿到了北京戶口,退休前的養(yǎng)老和醫(yī)保關系也還是無法轉(zhuǎn)到北京。 通過落戶解決醫(yī)保的想法落空后,前年兒子帶二老回老家,辦理了“異地就醫(yī)”手續(xù),朝陽醫(yī)院是他們選擇的兩家定點醫(yī)院之一。盡管如此,老兩口還是舍不得看病。“門診費用不能報銷,掛幾個專家號一個月退休工資就沒了。要是住院,還得回老家報銷。人老了,走不動了,也折騰不起了。”老人說,每次報銷都需要厚厚一堆證明材料,從資料寄走到拿到報銷費用,至少得等兩個月。要是讓兒子兒媳代辦,又擔心耽誤年輕人的工作,而且來回花費也是不小的開支。 “我們年紀一大把了,最需要的是在看病上享受點政策,減輕點孩子們的負擔,別的還圖啥呢?” 如今,每次看完病,老張都會問大夫:“新聞上早就在說異地醫(yī)保的事兒了,等了好幾年,我們還能盼上嗎?”(張 洋 陳卓忻) 都市白領: 多想每天呼吸新鮮空氣 2月底的一周時間內(nèi),北京又一次被霧霾所籠罩,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依照預案,首次啟動了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正在北京出差的洪濤無奈地掏出了早已準備好的口罩。“這幾年,北京的空氣質(zhì)量越來越差了。簡直像跟蘭州換了一片天!”洪濤說。 洪濤就職于甘肅省蘭州市某大型國企,因為工作的關系,經(jīng)常往返于北京、蘭州兩地。“過去,一提到蘭州,人們的印象就是污染嚴重。”洪濤說,“政府為治理空氣污染想了很多辦法,但都沒什么效果。有專家甚至認為污染的罪魁禍首是河谷地形,要想治污,必須炸掉大山。” 但是2013年,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蘭州開始向污染宣戰(zhàn):污染企業(yè)或搬或關;散煤買賣被嚴格控制,大批燃煤小鍋爐被拆除;冬季污染嚴重時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主干道每天不間斷地灑水……這些措施成效顯著,蘭州市2013年優(yōu)良天氣占全年天數(shù)的80%。 不過,讓洪濤沒想到的是,北京的情況卻在2013年惡化了,“沙塵暴沒了,卻來了霧霾天。 “蘭州的經(jīng)歷讓我感觸頗深。治污,不看花了多少錢,也不看口號喊得有多響,只要有決心、路子對,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洪濤說,現(xiàn)在全國的環(huán)境狀況越來越糟糕,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政府應該有所作為。“我希望人大代表在兩會上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政府不要一提到治污就是大投入、高科技,只要抓住了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效果反而更好。”(本報記者彭 波) 本期周刊版式設計:宋 嵩 |
相關閱讀:
- [ 02-26]新聞背景:兩岸兩會領導人歷次會談及成果
- [ 02-26]鄭立中率先遣團抵臺 兩岸兩會第十次會談即將登場
- [ 02-25]兩岸兩會總結執(zhí)行成果 達階段性共識
- [ 02-25]兩岸兩會領導人第十次會談明日在臺北舉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