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激辯如何對待內地客 學者建議加強國民教育
2014-02-20 06:39? 凌德 劉暢 陶短房 柳玉鵬?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驅蝗’的代價可能將由香港整體來承受。”香港《明報》19日如此評價此次事件的影響。報道引用資深人代及建制派人士的話說,中央領導及主管港澳事務的官員也明白“反蝗”只是極少數人的行為,但內地省市人民及地方官員看在眼里,會否感到“未富先驕”的港人瞧不起自己,產生抵制情緒?這批香港年輕人中有人故意揮動港英旗,無疑再為內地強硬派提供了彈藥,借此提議收緊政改及對港政策。《成報》援引香港立法會前主席范徐麗泰的話說,有“驅蝗”示威者高舉港英旗,內地客會認為香港人很奴性,竟然喜愛英國殖民地多于自己國家。她說,“內地與香港關系猶如父子,如果你對我不孝,日后便會減少惠港政策。”香港《大公報》質疑說,正如反對派政客在網上所說,“驅蝗”只是一個開始,那么何謂“結束”?是以將香港變成野蠻之地,還是以香港“獨立”告終?如果這就是反對派要的結果,市民要思考的是:香港未來會變成怎樣的地方? 也有港媒提醒不必太認真。“認真你就輸了。”香港《信報》借用網上潮語說,若對“蝗蟲論”及“驅蝗行動”太認真,會讓小事化大。這些團體以“蝗蟲”比喻內地客,其實只流于“扣帽子”,似小學生以綽號取笑同學,(上接第一版)目的是激怒對方,打出“反蝗”口號也是如此,然后什么不用做就可成為“反建制斗士”。 “驅蝗”始作俑者是誰?香港《大公報》19日的署名文章認為,即便沒有自由行,反對派政客也會編造出種種新的理由。真正原因是香港社情與民意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過去香港人的勤勞低調、務實理性、崇尚專業的民風正在改變,鼓吹激進行為的做法不斷受到年輕人的支持。之所以有這種改變,在于“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嚴重缺失。香港《東方日報》評論稱,香港極端本土主義近年有蔓延之勢,由“城邦自治論”到“香港人優先”,由“反赤化、反殖民”到“不做中國人”,由揮舞港英旗到沖擊解放軍營地,思維與行為愈走偏鋒。在中央眼中,這類行徑已非兩地摩擦這么簡單,而是變相在撒播“港獨”種子,在港實現“去中國化”。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教授鄭赤琰1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少部分港人發動“驅蝗運動”,其實就是把內地人當成是“外國人”,反映出部分香港人的國民意識薄弱。鄭赤琰建議,當局未來應加強國民教育,除了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外,可以考慮學習港英殖民政府,補貼香港公務員子女回內地讀書,認識國情。另外,也可以考慮在國慶時邀請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參加活動。 朱世海認為,香港社會民主化程度較高,社會矛盾容易表面化,其中香港各階層在利益上的矛盾、官民在監管上的矛盾、陣營在意識形態上的矛盾,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著內地與香港的互動。這將不斷引起爭議、摩擦、反思和協調,而兩地關系將在磨合中前行。【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凌德 環球時報記者 劉暢 陶短房 柳玉鵬】 |
相關閱讀:
- [ 02-19]維他奶在香港召回50萬盒原味維他檸檬茶 因風味有異
- [ 02-19]香港三分之一地產中介關門 大開發商或繼續降價
- [ 02-19]三明泰寧:大元村儺舞表演迎來香港游客
- [ 02-19]福鼎白茶出口逆勢上揚歐洲香港占出口額逾六成
- [ 02-19]香港男藝人愛女親吻洋妞15次 彼此互摸大腿(組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