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首期“委員議事廳”議“霧霾” 從PM2.5說到機動車治理 主持人現場搞調查 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從“廟堂之上”走入百姓中間。昨日,由深圳市政協主辦的首期委員議事廳在深圳中心書城舉行,首期話題關注“霧霾”。委員議事廳是深圳市政協開創的一個協商民主全新的平臺,類似平臺此前在全國未有先例。 首期“委員議事廳”由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承辦,12名嘉賓包括多名市政協委員及來自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科研院所的生態環保專家。 昨日的現場氣氛活躍,首先是專家權威解讀霧霾,而政協委員就設定議題唇槍舌劍、獻言獻策,市民可直接參與到“政協議事”,并進行提問點贊。活動現場外還停放有2輛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車,可以現場監測空氣PM2.5污染物濃度,市民可現場參觀和體驗。 專家:珠三角霧霾已現拐點 現場主持這期議事廳話題的正是上任不久的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劉忠樸,他目前也兼任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令人意外的是,劉忠樸的主持范兒頗為專業,風格幽默風趣。 昨日的委員議事廳首先邀請了專家解讀目前城市霧霾現狀。“現在天氣預報‘霧’和‘霾’是分開的,其實在城市里九成以上的霧霾實際上就是霾。”省氣象部門首席專家、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吳兌向觀眾們介紹了霧霾和逐漸進入人們視野的PM2.5是什么關系呢?“PM2.5是懸浮在空氣中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是能見度降低的罪魁禍首。”劉忠樸現場客串科普專家,深入淺出講述PM2.5的概念和危害。他以PPT的形式向現場觀眾介紹,與國內的大城市對比,深圳的PM2.5標準限值較低,空氣質量相對良好。“然而與國際上有些城市比較,則存在較大的差距。” 劉忠樸說,“深圳灰霾天在上世紀80年代非常罕見,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灰霾天開始上升,但在100天內,而從2002年開始,灰霾天突破100天并急速上升,2004年達到最高點187天,超過全年一半,而在2009年出現拐點,并于2012年后重新回落到100天以內。” 市民、委員面對面關注霧霾 那么深圳的PM2.5來源是怎樣的呢?而來自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的年輕教授黃曉鋒則就自己曾做過的科研課題進行了介紹。根據他的研究,深圳機動車是PM2.5的首要來源,占到31%,其次為工業源、火力電廠、生物質燃燒、揚塵等。 霧霾天氣直接關系到市民的身體健康。深圳市政協委員、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王正則解讀了PM2.5的危害,“PM10被吸入,呼吸系統有防護,首先鼻腔有鼻毛,氣管也有保護機制,但是PM2.5是可隨呼吸進入肺泡和血液中,導致哮喘、支氣管等疾病。” 專家的解讀,也引發了現場觀眾的一系列提問,這也是議事廳的一個重要環節。一位市民舉手提問“在室外空氣質量很差時,家里關閉門窗,PM2.5是否比外面更低”?黃曉峰教授說,確實如此,是因為PM2.5主要來源于室外空氣,而且室內固體較多,空氣接觸物體會吸附。 “那戴口罩和使用空氣凈化器是否有利于減少PM2.5對人體的損害?”一位市民現場舉手。王正表示,一般來說,口罩影響力是有限的,有專門吸附PM2.5的,最主要是要防止空氣污染。“煙花爆竹燃放會污染大氣,但也是一種傳統習俗,兩者如何取舍?”來自深圳外國語學校環保協會的一名中學生提了一個市民都很關心的問題。中國環境礦物學研究院福院長柴發合回答道,經過10年的研究觀測,煙花爆竹燃放確實對PM2.5有影響,在大氣擴散條件較差情況下,建議少放或者不要燃放煙花爆竹。 委員掐“限購” 觀眾投票表決 那么深圳應該如何治理霧霾?政協委員們在“議事廳”展開了激烈辯論,臺下觀眾可通過舉牌的方式反對或支持他們的觀點。“如何控制機動車污染,要不要對機動車限行限購?”、“如何控制工業、揚塵、船舶污染”等問題成為此次參政議政委員們關注的重點話題。 深圳該如何控制機動車污染?要不要對機動車進行限行限購這一話題成昨日委員議政廳現場討論的一個小高潮。“汽車的發展是必然趨勢,而限購是一種‘堵’的策略,與這種趨勢是相反的,而且市民有購車的自由。”市政協委員、深圳雅都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毅說。 而市政協委員、市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副主任王多加葉認為這對無車族不公平,剝奪了其購買權,減少PM2.5應該從嚴控柴油車、使用電動新能源汽車等方面著手。 在這個環節的辯論結束后,關于機動車是否要限購,現場觀眾也舉手投票表決。“支持限購的舉手?不支持限購的舉手?”主持人劉忠樸在了解觀眾表態后說,“看來反對限購的占絕大多數”。 |
相關閱讀:
- [ 02-17]霧霾天燃放煙花者,醒來!
- [ 02-17]政府和市民對霧霾都不能“裝瞎”
- [ 02-16]“馬上”開學:第一課聚焦壓歲錢、霧霾
- [ 02-15]霧霾“裹”京煙花“加料” 空氣質量持續嚴重污染
- [ 02-14]北京霧霾鬧元宵不宜放煙花 污染將持續到明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