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從2013年開始實施“城鄉牧區一體化”養老保險制度,打破養老保險的城鄉壁壘,實現城鄉牧區居民在參保條件、繳費、個人賬戶管理及養老待遇方面一致。圖為烏拉蓋管理區社保局工作人員在為67歲的寇滿良(左二)老人錄入指紋,辦理養老金。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攝 委員三問養老之困(議政·聚焦養老問題①) 本報記者 潘 躍 2014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突破2億,2025年這個數字將突破3億。“未富先老”帶來的“養老之困”,持續吸引著各方關注和憂思。 養老政策如何除舊布新、“煥發青春”?養老金怎樣補齊缺口、有效托底?敬老孝親文化如何發揚光大?幾位全國政協委員從問題入手,就如何做好養老改革的頂層設計建言獻策。 養老政策如何“煥發青春”? 基本養老制度必須靠政府 中國進入老齡社會之快,讓政策與制度準備明顯不足。雖然已初步形成個人、單位與政府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險籌資體系,但保障水平不高、“地區差別”、執行不一等問題也顯而易見。作為表象,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民辦機構身份尷尬,居家養老缺乏服務體系等問題一一顯現。 “為社會底層人群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責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區委主委錢學明說,將責任落到實處,就要求政府在財稅方面給養老產業更多的支持,加快建設更多的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制定相應政策規范老齡產業。 “以往政府包辦的模式顯然難以滿足社會的旺盛需求”,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上海市委副主委高美琴認為,政府應將重點放在頂層設計上,應該做的工作包括加強對養老產業的研究和規劃,制定養老服務產業標準,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建立福利養老事業建設專項資金,構建專項資金與經濟同步增長機制,把福利養老設施建設納入財政預算。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民進主委張震宇指出,政府除了托底保障外,還應出臺措施激勵社會養老服務相關產業的發展,包括養老護理人才培養、養老公益組織和志愿者隊伍建設,發展老年醫學、專業老年服務企業、非營利性老年服務社會組織和老年用品生產企業以及培育老年消費領域的市場等。 養老政策與制度不能“慢慢變老”,要“煥發青春”就必須與時俱進。 1月1日,民政部下發了《關于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醞釀多時的公辦養老機構改革今年正式啟動。“這次改革將進一步明確公辦養老機構的職能定位,優先滿足孤老優撫對象、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強化公辦養老機構的托底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劉家強說。 養老金缺口怎么補? 社會資本介入是個突破口 養老金實際上是一個大概念,至少包含社保機構提供的基本退休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三個層次,“如果僅就基本養老金而言,顧名思義,它的功能主要是確保退休人員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其替代率,按國際通行的做法,大致是退休前工資的60%左右。退休人員如果要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則還需要通過在職時參加所在單位的企業年金和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來實現。”劉家強說。 “總體而言,我國養老金保障水平處于偏低水平。農村老年人養老金絕對不夠,城鎮養老金僅能維持生活自理的老人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養老金也不夠用。”張震宇認為,社會資本介入養老服務是破解當前社會養老問題的一個突破口,可以解決政府投入不足和非政府托底保障對象的養老需求等社會資本介入問題。 錢學明同樣認為,社會資本介入養老服務,是必然選擇。“如果把養老人群按收入水平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上、中層,包括部分中下層人群的養老服務,都需要社會資本的支持。上層部分人群的養老服務,由社會資本承辦的養老機構承擔;占更多數比例的中下層部分人群,則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加上社會資本的投入,從而實現社會化養老。” “從總體上看,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遠不能滿足廣大老年人不斷增長的新需求、新期待。”高美琴列舉了一組數據:目前我國養老服務市場年需求約為6000億元,而實際提供的不足1000億元;另據有關部門調查表明,我國老齡產業雖已涉及養老服務、醫療保健、旅游、教育、房地產等領域,但多數為中小規模企業,實力不強,沒有形成產業鏈,相關行業與大的投資者遠未進入。 “財政投入的有限性和養老業的多樣化需求都要求有各種社會力量的加入。”高美琴說,在政府擔負起應有責任的同時,發展民辦養老機構要走多元化的道路,通過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養老服務業準入制度,打破“包辦”,讓社會資本唱大戲。 社會資本介入養老的發展空間在哪里? 張震宇認為,有兩個方向,一是市場化方向,以盈利為目的,可能瞄準中高收入老年群體,比如養老地產、高端老年公寓等,也可能瞄準中低收入群體,如臨終關懷業務和農村養老院。另一個是公益慈善方向,不以盈利為目的,按政府指導價收費,微利經營,享受土地劃撥價供應、稅收和行政事業收費減免以及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政策,有助于解決中低收入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 高美琴建議,各級政府要支持民間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與公辦養老機構形成競爭,從而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提升服務水平;同時應明確民辦非企養老機構稅費減免的具體稅種和比例,使得更具操作性;國家還應適當放寬貸款條件,并提供優惠利率,對于規模較大、前景較好、市場急需的養老服務項目,給予必要的貼息貸款和信用擔保。 中國式養老什么樣? 為敬老孝親文化培土植根 “當‘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法律時,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整個社會敬老孝親文化氛圍的稀薄。‘留守老人’、‘空巢家庭’帶來的社會問題,我們將長期面對。物質需要的滿足替代不了情感所需,家庭的親情和精神慰藉是老年人強烈渴求的。”張震宇說。 張震宇認為,解決這一現實矛盾,首先,子女要有定期看望老人的意識和習慣,把孝敬父母當作自己的頭等大事,這樣才能克服客觀上的不利因素。其次,全社會要形成孝敬老人的濃厚氛圍,工作單位要對回家看望老人的職工批準探親假期,社區要組織志愿者對獨居老人定期探視,對長期不探視父母的人員,司法機關、城鄉社區、子女所在單位應督促其改正。 “當然,最根本的是加快發展,實現勞動力就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父母與子女就近生活,改善住房、交通、通信等基礎條件,縮短看望探視的時空距離,增加家庭團聚機會。”張震宇說。 錢學明認為,未來主流養老模式應該是醫養融合、養老機構進小區。這是一種符合我國文化傳統的養老模式,也符合形勢發展的需要。這樣的模式,既能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養老服務,滿足多種養老服務需求,也能適應我國家庭供養資源減少、養老功能弱化的現實。同時又可避免以前機構養老模式中,老年人需要遠離家庭、離開熟悉環境的情況。 委員們呼吁,關愛老人,不僅是關愛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在關愛明天的自己。關愛老人,我們所獲得的將會比關愛本身更多,甚至也是“高回報的投資”。社會給予老人一份愛,就是給予一個家庭“愛的支持”。 |
相關閱讀:
- [ 02-11]福建省政協主席張昌平走訪省總工會
- [ 02-10]福建省政協主席張昌平:維護婦女權益是婦聯的重要職責
- [ 02-10]張昌平帶領省政協黨組成員走訪省總工會
- [ 02-10]省政協張昌平主席一行到省婦聯走訪
- [ 02-09]張昌平走訪有關部門和人民團體:共同在政協舞臺上展示作為和風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