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揭開關于一戰的十大真相
2014-01-23 17:2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1914年6月28日發生了成為一戰導火線的薩拉熱窩事件。圖為當天事件現場,刺殺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的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被捕。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20日發表的文章,歷史學家丹·斯諾說,對于1914至1918年的那場戰爭,人們了解的許多東西是錯誤的。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爭議和迷思之多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場戰爭。 1.一戰是截至當時為止最血腥的戰爭 一戰爆發50年前,中國南方爆發了一場更血腥的沖突。據保守估計,在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死亡人數在2000萬到3000萬之間。一戰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共計大約1700萬人。盡管英國在一戰中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場戰爭,但相對于人口規模而言,英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是17世紀中期的內戰。內戰中死亡的不列顛諸島人口比例遠高于一戰。一戰中死亡的人口比例不足2%,相形之下,在內戰期間,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死亡率約為4%,顯著高于蘇格蘭和愛爾蘭。 2.大多數軍人陣亡 英國調集了大約600萬人,其中70余萬人死亡。比例大約為11.5%。事實上,較之一戰,英國軍人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中的死亡率更高。 3.軍人常年生活在戰壕里 前線的戰壕住起來是非常不舒服的。那里往往寒冷潮濕,暴露在敵人面前。如果部隊在戰壕里的時間過長,會迅速喪失士氣。因此,英軍不斷調換部隊。在作戰間隙,部隊每個月大約在戰壕里待10天,其中在前線戰壕的時間很少超過3天。一個月不上前線也不是新鮮事。在諸如發動大型攻勢等關鍵時刻,英軍偶爾可能會在前線連待7天,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待上1-2天就換人了。 4.上等階層臨陣脫逃 盡管一戰中主要傷亡的是勞動階層,但社會和政治精英在一戰期間受到的打擊格外慘重。他們的兒子擔任下級軍官,任務就是以身作則,帶領手下沖鋒陷陣,面臨著最大的危險。一戰期間,英軍約有12%的普通士兵陣亡,軍官陣亡的比例則為17%。單單伊頓公學就有超過1000名畢業生陣亡,占到從軍畢業生的 20%。英國戰時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失去了一個兒子,后來的首相博納·勞失去了兩個兒子。安東尼·艾登失去了兩個兄弟,另一個兄弟受了重傷,叔叔被俘。 5.“驢子指揮獅子” 據說這句話出自德國高級指揮官之口。他們說,英軍英勇善戰,但指揮他們的是無能的貴族花花公子。事實上,這是歷史學家艾倫·克拉克杜撰出來的。一戰期間,有200多名將軍陣亡、受傷或被俘。大多數將軍每天上前線。戰斗中,他們比如今的將軍更多地參與行動。當然,有些將軍不太稱職,但其他人頗具才干。 歷史上,很少有哪一代指揮官需要適應如此日新月異的技術環境。英國指揮官接受的是打小規模殖民戰爭的訓練,如今他們被投入了英軍從未見識過的大規模工業斗爭。盡管如此,英國人在短短3年時間里形成了一種至今仍然得到認可的作戰手法。時至1918年夏天,英軍達到了最佳狀態,使德軍遭遇慘敗。 6.加利波利戰役的主力是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 在加利波利半島,作戰的英軍人數遠遠超過了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的總和。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英軍的陣亡人數是澳新軍團的4~5倍。法軍的陣亡人數也超過了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大力紀念加利波利戰役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從兩國投入的兵力及其全國人口數量來看,他們的傷亡確實非常慘重。 7.盡管屢遭失敗,西線的戰術卻不曾改變 在4年的戰爭中,戰術和技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迅猛變化。這是個大刀闊斧創新的年代。1914年,將軍騎馬行進在戰場上,頭戴布帽的軍人在缺少炮火掩護的情況下向敵人發起進攻。雙方主要使用步槍。4年后,頭戴鋼盔的作戰部隊在炮火的掩護下展開沖鋒。他們配備了火焰噴射器、手提機槍和槍榴彈。在空中,1914年看來還先進得不可想像的飛機在對決,有些飛機攜帶了實驗性的無線電臺,匯報實時情報。火炮的命中率極高。坦克在短短兩年間完成了從設計到實戰的歷程,徹底改變了戰爭的面貌。 8.沒有贏家 歐洲大陸滿目瘡痍,數百萬人傷亡。幸存者遭受著揮之不去的精神痛苦。英國破產。在這種情況下討論輸贏顯得很奇怪。 然而,從狹隘的軍事意義上講,英國及其盟國絕對是贏家。皇家海軍困住了德國戰艦。這些戰艦上的官兵后來嘩變,而不是冒死攻擊英國海軍。 協約國的一連串強勢進攻瓦解了德國看似堅不可摧的防線。德國陸軍就此潰敗。時至1918年9月底,德皇及其軍事首腦魯登道夫承認無望獲勝,德國必須求和。11月11日簽署的停火協議相當于德國投降。 與1945年的希特勒不同,德國政府并未堅持展開毫無希望和沒有意義的抗爭。這個決定拯救了無數生命,但卻被后人抓住大做文章,說是德國并未真的失敗。 9.《凡爾賽條約》極為苛刻 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割讓了10%的領土,但該國仍是歐洲中部最大和最富裕的國家。德國在很大程度上未被占領,經濟賠償也是與其償付能力掛鉤的,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與結束普法戰爭和二戰的條約相比,《凡爾賽條約》明顯寬容得多。德國在普法戰爭中獲勝后,吞并了法國的兩個富饒省份,還要求法國立即支付巨額賠款。 二戰后,德國被占領和分裂,其工廠機械被摧毀或偷走,數百萬囚犯被迫與俘虜他們的人待在一起,從事苦役。除了一戰后失去的所有領土之外,德國還另外喪失了一大塊領土。 《凡爾賽條約》并不苛刻。希特勒之所以說它是苛刻的,是為了煽動反對該條約的情緒,借機攫取權力。 10.所有人都憎恨一戰 如同所有戰爭一樣,歸根結底靠的是運氣。你可能會見證不可想像的恐怖場面,給你留下持續終生的精神和生理痛苦,但你也可能毫發無損。那可能是最美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糟糕的時代。 許多軍人對一戰中的生活很滿意。如果他們的運氣夠好,就可以避免參與大型攻勢,在很多時候,生活條件可能比家里還好一些。 就英國人而言,每天能吃到肉(這在家里可是難得一見的奢侈品),此外還有香煙、茶和朗姆酒。每天的飲食熱量超過4000卡路里。 |
相關閱讀:
- [ 01-03]參選高雄 楊秋興:和陳菊對打是很辛苦的一戰
- [ 12-26]阿聯一戰刷新生涯紀錄 砍24籃板3戰場均27+19
- [ 12-22]德一戰沉沒潛艇神秘現身英國海灘
- [ 12-09]泰上萬名示威者在總理府外示威 要求英拉交權
- [ 12-09]無視英拉解散國會決定 泰反對派將集結10萬人游行
- [ 12-09]泰政壇今上演終極一戰 反對派要英拉"徹底認輸"
- [ 12-08]泰國總理重申對話意愿 反對派將發起“最后一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