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論干部選任:注重實績 淘汰“花瓶”干部
2014-01-21 06:52?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注重實績,避免唯票取人(人民觀點) ——二論做好新形勢下干部選任工作 在涉險灘、啃硬骨頭的改革攻堅期,更加注重實干實績,努力形成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用人導向,才能讓更多的干部在矛盾面前敢碰硬,在風險面前敢擔責 以何種標準選人用人,是一個重要導向問題,也是一個價值理念問題: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好干部?怎樣把好干部選出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回答這一命題尤為重要。 近日印發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一個重要亮點,就是把民主推薦結果由確定考察對象的重要“依據”改為重要“參考”。一詞之差,反映的卻是理念變化:更加注重實績,避免唯票取人。 票選干部,是我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實踐證明,這一舉措能有效避免“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少數人說了算”等現象,對保障群眾的“四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也有一種傾向值得警惕,在一些單位和地方,以票取人異化為“唯票取人”,在選人用人時搞教條、走形式,簡單地把得票多少等同于群眾基礎和群眾認同,一些推薦人員投“利益票”“感情票”,導致推薦結果失真失實;一些干部因怕丟票而當“老好人”、“太平官”,甚至形成了拉票賄選的不正之風。這種選票教條主義、民主形式主義,背離了民主推薦的初衷,也會挫傷一些干部求真務實、擔當進取的積極性。 “唯票取人”的負面作用,必須跳出選票本身來看:唯票是舉、唯票選人、唯票用人,會讓選票成為一些推薦者的“資源”,也成為一些領導干部的負擔。為了選票,“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問題不敢抓,面對風險不敢闖”,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為了選票,不該聽的也聽,不該去的也去,不該辦的也辦,一味和稀泥,不講原則、不負責任、不敢擔當。如此下去,如何風清氣正?談何改革發展? 選人用人中,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只是把人選準用好的手段之一。干部工作中有一個基本定律:大多數人不認可的一定不是德才兼備之人,但群眾推薦得票較高的不一定都是德才兼備之人。因此,更加全面地考察干部,就要把實績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實績論高低、辨優劣。既看選票的多寡,又看日常表現、群眾口碑;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通過注重實績考察,淘汰那些拿原則作交易的“投機”干部,口惠而實不至的“廣告”干部 ,只會當官不會做事的“花瓶”干部。 衡量干部的德和才,主要看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實績,看是否真正為人民群眾辦了實事。衡量實績,就要鼓勵實干。干部干部,干了,才是干部。干事就可能有缺點、有失誤。不干事,看似不出錯,卻百無一用、誤黨誤國。“為官避事平生恥”。從這個角度,要把尊重民意與選票多少辯證統一起來看待,實干人得票少要分析原因,如果因為堅持原則得罪人,也要放心大膽使用,對得票高的“老好人”,即便得票再高,也要慎用甚至堅決不用。尤其在涉險灘、啃硬骨頭的改革攻堅期,更加注重實干實績,努力形成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用人導向,才能讓更多的干部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風險面前,敢作敢為、敢擔責任,遇到困難不回避,關鍵時刻敢出面,處理問題能決斷。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們選用領導干部,是為了干事興業的。干事,是目的,也是評價標準。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決制止簡單以票取人的做法,更加科學地評價領導干部的實績,激勵更多干部活躍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奮戰在維護穩定的第一線、奔走于服務群眾的最前沿,黨風政風就會為之一振,改革大業才能大有希望。 |
相關閱讀:
- [ 01-20]人民日報論干部選任:遏制裸官,扎緊制度籬笆
- [ 01-20]人民日報文章:沒有反省 何談未來
- [ 01-20]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加注重銜接帶動
- [ 01-20]人民日報評論員:重拳反腐零容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