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文學觀象: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2014-01-17 15:24?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文學守“史”有責 張江:文學戲說歷史,消費歷史,其背后有鮮明的價值觀。歷史是民族的精神支撐。用正確的文學觀認識歷史,書寫歷史,是文學應當擔負的責任。 陸建德:有些人宣稱,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只不過是一抹稀薄的敘事背景,歷史人物也只是一個假借的形象符號。有人就說:“我寫的不是歷史,是文學。”“把文學作品與嚴肅的歷史相對照,是荒唐可笑的。”這其實是以所謂文學的名義逃避應有的歷史擔當。一方面為作品披掛上歷史的外衣、營造具有歷史感的濃重氛圍,另一方面又逃避歷史題材創作本應擔負的表現歷史進程、探討歷史規律的責任,這本身才是矛盾、荒唐、可笑的。 文學介入歷史,不可能是原封不動的客觀再現,也不可能完全剔除創作者的主觀色彩。任何歷史題材創作都經過文學家的中介,都滲透了某一特定時期的價值觀念(也可能是偏見和迷信)。文學家從歷史事實的大海里,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甚至是重要的規律,整理出頭緒,寫出他的作品,這本身就滲透了文學家的史學觀和價值觀,也就是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融入個體的理解和判斷,賦予其情感溫度和價值深度,都是應該肯定的。但是,發現前人的盲點,對歷史有了新的理解和闡釋,所有這些行為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基本的前提和立場之上,那就是對歷史進程和歷史規律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對待歷史嚴肅認真的態度。 文學以形象化的審美方式介入歷史,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它比抽象的歷史敘述和理論化的歷史規律闡釋更具有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普通大眾層面,學校教育完成以后,更多的歷史知識學習和歷史觀建構,相當程度上是通過各種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來完成的。因此,文學的功能從來不是單一的,它既有審美、娛樂功能,也有教育、認識功能。尤其是一旦涉及歷史題材,其教育教化功能更為直接和顯著。無疑,在大眾傳播發達進步的今天,文學家們用什么樣的姿態面對歷史,也就意味著把什么樣的歷史交付給受眾,交付給未來。文學在具體的歷史關系中展開,文學通過生動的敘述形象地建構歷史,文史同一,文史互證。 張江:文學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在歷史的建構和傳承中,不能是消解和破壞力量,而必須成為一種積極和建設力量。尊重歷史,理性地認識歷史,客觀公正地評說歷史,用文學的方式描繪歷史風云,并且盡可能地在這種描繪和展現中實現對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這是我們思考和處理文學與歷史關系問題時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 文學不能“虛無”歷史。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尊重歷史,嚴肅地對待歷史,這是文學面對歷史的唯一選擇,也是文學家的責任。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17日 24 版) |
相關閱讀:
- [ 01-16]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是美國的資產還是包袱
- [ 01-15]足代會前夕 《人民日報》連發五文縱論體育改革
- [ 01-15]人民日報揭跨國公司如新謊言:實為傳銷 涉精神控制
- [ 01-15]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加強化問題導向
- [ 01-15]人民日報評論員: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