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8日電 題:中國聚焦:中國改革令社會主義煥發生命力 新華社記者 桂濤 許曉青 艾福梅 被稱為“楊百萬”的上海人楊懷定坐在自家寬敞的“大戶室”里,回憶他以2萬元本錢起家到如今在股市中擁有2000萬的傳奇經歷。從80年代自砸“鐵飯碗”下海謀生,到“投機倒把”買賣國庫券賺取差價,再到轉戰股市成為“中國第一股民”,他把握住了改革給中國人帶來的一次次機會。 “窮則思變!小平同志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就是這句話的具體實踐者。”楊懷定緊盯著三塊電腦液晶屏上的實時K線圖,“我現在富了,但我比任何人都支持改革,改革中有新的機遇。” 對他而言,改革不僅讓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經濟、有股票交易,更重要的是帶給人們思想上的理性轉變。 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確立,到加入WTO,中國30多年來每一次改革紅利的釋放、思想和生產力的解放,總是帶來經濟社會的新一輪快速發展,中國的“楊百萬”們也從中找到機會。 “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途徑,是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動力。”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王懷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改革的實質和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煥發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和優越性。 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從打破以“一大二公”和計劃經濟為特征的傳統模式開始的,此后的一系列改革涉及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黨、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以及人治與法治的關系。 在不斷進行的改革中,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基本內涵不斷得到實踐與豐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兩手抓’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始終在不斷拓展。”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 改革不僅源于建立上海自貿實驗區那樣“以開放倒逼”的頂層設計,也源于基層民眾的探索與實踐。 在中國相對貧困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棗一村,農民們為了防止村干部用集體經濟的錢大吃大喝,發明了一種農村民主理財新模式“五牙子章”--只有村民理財小組5名各持一瓣印章的成員全部同意,開支票據才能報銷。 村委會主任郝振華回憶,“五牙子章”制度建立后,第一張拒蓋的是一筆700多元的電費,理財小組審核認為這筆錢不應由村集體承擔,而應該由受益的幾個村的村民承擔。“那之后,再沒有人對財務問題提出異議。”樸素的分權制衡改革思想很快被推廣到寧夏全區。 和“五子牙章”一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等“自下而上”的改革讓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煥發新活力。 改革成績斐然,但隨著中國發展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改革紅利等拉響警報,醫療、住房、環境、食品安全、官員貪腐等各種矛盾和問題積聚。能否實現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也需要再改革。 承載改革預期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中國領導人表示,這次會議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大家關心的財政、金融、價格、企業等改革,都會不斷走向深入。” 輿論普遍期待,新一輪改革以“敢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的勇氣,向政府、特權、壟斷和既得利益等“硬骨頭”開刀,為中國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在國際金融風暴的沖擊下,西方資本主義一度陷入泥淖。但中國“掌舵者”已經認識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吸收包括資本主義文明在內的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但同時也強調,中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辛鳴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未來將在各自更高水平上競爭與合作。 他提醒,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不能以改革為由拋棄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制、共同富裕在內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現階段的改革,比任何時候都更應注重效率與公平。 “處理好改革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他說。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