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天下無饑寒 以法治織牢困難群眾“最后一道防線”
www.fjnet.cn?2013-10-30 22:53? 鄒衛國?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我來說兩句
人民網10月30日電(鄒衛國) 天下無饑寒,是千百年來中華仁人志士追求的夢想,這個夢想正在加速走入現實。 10月30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討論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提出推進以法治方式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安全網。會議提出,編織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確保網底不破,保障他們的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這是中國社會救助制度建設的重大進展。 無論什么樣的社會,總會有一部分人因為疾病、自然災害等各種原因陷入貧困,甚至于發生危及生存、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的事情,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規則就是優勝劣汰,這就需要建立一種維護困難群眾基本生存發展權利的制度,讓弱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 近年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民生的政策,其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在被認為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的社會救助方面,我們已經作了很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正如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提到的,也存在著保障不夠,落實不力、制度“碎片化”等問題。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有針對性地破解難題,為社會救助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以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建設,立足國情、借鑒國際經驗,抓緊把已有的經驗措施上升為法規制度。依法治國是我國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對法治的強調,表明了在法治已經成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背景下,更加強調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依法而治還意味著:這些制度建設,不會因為法律之外的社會規則而朝令夕改,也不因為領導人的變動而忽興忽廢。這將讓人民群眾消除后顧之憂、安心創業就業,對于推進市場化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當然,社會救助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重在“扶危濟貧、救急救難”,不是構造一個“養懶漢”的制度。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強調,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并確保寶貴的社會救助資源真正用于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監督體系必不可少,各級政府要依法履責,增強工作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并且嚴肅查處騙取、挪用、侵占救助款物等違法行為。 社會救助事關社會公平正義和安定穩定,以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將形成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基石,將對最終實現“天下無饑寒”夢想,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