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合眾優年生活養老社區外景。
本報記者 楊寧攝
【核心閱讀】
用較低價格,住商業養老院;老百姓省了錢,養老院還有得賺——這有沒有可能實現?
保險公司做出了新嘗試:借助保險的互助特性,探索新模式:買保險,將來不返錢,返個便宜養老院。70歲客戶入住了,40歲、50歲、60歲客戶在繳納保險年費,運行費用有著落,投資回報解決了,客戶每個月的支出也降低了。
養老模式創新:
集“居家、社區和機構”于一體
10月23日,合眾優年生活養老社區在武漢開園。這是國內首個由保險公司投資的養老社區。一期建筑面積達17萬平方米,包含定位50歲至70歲的活躍老人社區、70歲以上的持續退休社區。消費者買了保險,將來不返錢,而是可以入住到這個社區。
這個養老社區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于一體。具體來說,老人算是搬了一個新小區,可與子女同住在一起,并享有社區豐富的老年活動以及醫療機構等專業服務?! ?/p>
養老社區中提供各種生活配套設施,包括餐廳、超市、洗衣、銀行,以及各種休閑娛樂場所,包括休閑會所、老年大學、游泳池、健身房、圖書館等等。
“幾乎每個房間都裝有報警器,安全插座高位布線減少蹲身,所有設施都設置了無障礙通道”,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不動產投資事業部總經理王崢介紹。
“快到入住年齡時,客戶需要提前18個月向我們提出申請,方便我們安排房間。同時,我們也要做一個資格審查,如果客戶本人有諸如暴力傾向之類影響其他住客的因素,可能就無法入住,只能辦理退款。”王崢提醒,“入住之后還有一些后續收費,客戶在購買保險之前也應該了解清楚。”
到2013年10月,合眾已在湖北、沈陽、安徽、廣西4省市區落實用地并開工建設養老社區,北京、濟南、鄭州等地正在辦理征地手續,海南、江西、福建、上海、杭州、哈爾濱、青島、伊春等10余地正在洽談之中。
商業模式創新:
“保單+社區”,推進養老服務產業化
目前國內養老社區基本有兩類,一類是政府投資扶持的平價養老院,如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其月收費只有約2250元,但入住需要排隊的時間相對較長,“住不進”。另一類是商業養老院,費用不斷攀高,在廣東,一些養老院每人每月花費至少上萬元,“住不起”。至于房地產業的養老地產,嚴格說不屬于養老社區,只是商品房營銷概念,大部分市民“買不起”。
這個養老社區與上述不同。它的支付模式是買保險:將傳統養老保險的“保單+現金”模式,轉變為“保單+實物”模式。
投資養老社區并非毫無風險。但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認為,保險公司投資養老地產具有先天優勢,“保險的最大特點就是互助”,保險公司可以通過“保單+實物(養老社區)”的保險回報模式,讓養老服務真正變為一個產業。
“保險公司如何才能實現養老服務產業的盈利模式?”王崢說,他將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算了很多天的賬?!霸趺此阋菜悴贿^來,以商業地產投資的思維實現低價盈利非常困難”。
以如家酒店為例。如家力求降低公共空間面積、減少不必要的服務,從而成為中國最便宜的酒店之一。北京地區的如家平均一晚300元,一月9000元。而合眾的房間面積是如家房間的一倍,同時提供養老服務的成本也很高。
這意味著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講,養老社區月收費必須上萬元,才能保證投資盈利。但如此高收費顯然行不通。
最終解決方案是借力保險產品。
為此,合眾設計了兩款保險產品。以武漢為例,第一種每年繳費2.9萬元,繳納10年,70歲可以入住,可居住10年,相當于每月租金2500元。第二種每年繳納保費4.8萬元,繳納10年,70歲入住,直至終身,假如活到90歲,月租金僅為2000元。
王崢表示,保險產業投資追求長期收益,其他商業投資多看重當期收益。
對于民辦養老機構而言,考慮到高投入,為保證回報率,只能抬高價格。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入住率,目前民辦養老機構入住率普遍只有60%左右。入住率不足又進一步制約了投資成本的回收,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然而通過保險產品,設計20年、30年的保單、在長期內形成穩定的投資回報,則可以有效降低客戶每月支出的費用。
武漢合眾養老社區開園后,一部分70歲客戶當期入住。與此同時,40歲、50歲、60歲以上的客戶開始繳納保險年費,從而形成多重現金流,共同支撐養老社區運行費用。
據了解,目前合眾武漢養老社區一期完工開園后,不論是保單的簽約情況,還是當期的入住數量都高于預期。
“預計投資回報將不成問題”,王崢說,在客戶端,合眾希望能通過較低價格解決“商業養老機構住不起,公共養老機構住不進”的問題,探索金融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的有效路徑與模式。
政策瓶頸仍存
難獲醫保定點資格,異地報銷存在困難
2013年9月,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開始鼓勵民資進入養老產業。
然而在投資閘門放開之后,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醫療、投融資、土地政策細則方面,目前仍然限制頗多。
例如醫療方面,各部委聯合調查組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地區在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過程中,缺乏衛生、民政和社保部門的協調配合。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渠道不通暢,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很難獲得醫保定點資格。
王崢對記者表示,異地醫療報銷目前還有較大困難,只有通暢報銷系統,才能擴大客戶群。此外在非醫療機構中,無法進行護士注冊,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養老機構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稅收與土地政策方面,盡管國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但部分政策目前還難以落實。
事實上,民間資本投資養老產業仍然存在“玻璃門”、“彈簧門”。
根據有關政策,民辦養老機構可享受土地、稅收優惠,但王崢表示,合眾在投資養老地產過程中,并沒有享受到具體的免稅措施。
此外,養老產業投資回收周期長,經營利潤低,需要長期的資金支持,但國內融資渠道不暢,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制約新型養老業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