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的博物館教育須轉變觀念
www.fjnet.cn?2013-09-05 11:05? 易明?來源:中國文化報 我來說兩句
遵循發展變化、注意潛在需求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從互聯網時代跨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了,在日常生活中移動互聯網在社交、娛樂、學習等各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博物館教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將如何進行? 官方網站——“我們就是否要這個互動環節開過一次會,最終我決定把它掐掉。公眾對公益性的事業單位要求很高,如果在互動上滿足不了觀眾,我們就會很被動。”當談及南京博物院官方網站時,龔良院長說道,“博物館擔負了社會教育、社會服務的功能,出去的所有信息必須是準確無誤的,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專家的審核制度。”這就意味著面對觀眾網上的一個留言,可能需要幾個專家來做出回應,并通過館方審核。所以目前我國博物館網站大多是以介紹為主并附帶少量咨詢,缺乏與觀眾的交流。 在問及博物館網絡宣傳時,山西博物院石金鳴院長表示對效果不滿意。同時他也表示博物館網站應該有學術含量,不僅僅是展覽介紹,博物館人要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和它發揮的巨大作用及前景,中國博物館網站這一塊做得遠遠不到位。 社交工具——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在國內有著極為龐大的使用人群,現在不少博物館也已注冊了官方賬戶來與大眾互動。首都博物館數字部主任孫芮英表示博物館要關注社會發生的變革,并從中發現大眾潛在的需求,遵循這種不斷變化發展的觀眾需求,這些手段和方式的采用和社會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任何背離移動互聯網大趨勢的事物都會被淘汰。 同為社交工具,兩者之間也有非常大的不同,館方必須認真研究兩者用戶人群的構成并甄選適合的內容與說法,怎樣才能讓關注者感興趣,這也是值得博物館人今后好好研究的課題。據石金鳴院長介紹,去年山西博物院館藏的“鸮卣”被網友戲稱為“憤怒的小鳥”原型,貼子在網上大量轉載。之后一段時間內,有大量游客進入山西博物院參觀。在談到本館情況時,石院長稱目前已注冊官方微博,并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不過數字化手段再先進也是無法替代實物的,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讓觀眾能更方便了解博物館,從而真真切切地走進博物館,并借助數字化的手段更好地解讀展品。同時,它也是幫助博物館褪去人們對其“刻板保守”印象的捷徑。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4]博物館玩轉3D:盧浮宮將藏品“搬到”網絡
- [ 09-04]民間博物館經營困難沒人氣 業界期待更多扶持
- [ 09-03]墨西哥人為保護瑪雅遺址轟走巧克力博物館
- [ 09-03]卓別林瑞士故居改博物館 再現“喜劇之王”生活
- [ 09-01]臺北故宮文物創意設計:古鐘變喇叭 鐘馗成公仔(圖)
- [ 08-29]國內首家皇家菜博物館成立
- [ 08-27]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澳門 或晤崔世安
- [ 08-23]福建資金大佬熱建“私人博物館” 最大問題是后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