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刊:中國新城鎮化要有深度 社會結構將更勻稱
www.fjnet.cn?2013-08-09 11:51? 鄧偉志?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中新網8月9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載文章指出,中國在努力推進新城鎮化,應主要聚焦在“新”和“深”上面??梢韵嘈?,中國的新城鎮化必將改變中國原有的城鄉結構、地區結構和階層結構,從而讓中國的社會結構更勻稱。 文章摘編如下: 城鎮化的過程是由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邁進的征程。自1978年以來,中國以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城鎮化水平,迄今城鎮人口已超過了鄉村人口。近來,中國在努力推進新城鎮化,也有人說要開展“深度城鎮化”。“新”和“深”都為城鎮化提出了難題。 一、在計算城鎮化率時所統計的城鎮人口,雖為城市常住人口,但不都是市民,只能算“半城鎮化”。 二、兩億多進城務工人員處于“進不來,回不去”的境地。 三、城鎮化決不是要把大城市特大化。特大化的城市最發達,但未必最宜居。 四、城鎮化的重點應當放在變鄉村為城鎮。這樣既可以實現城鎮的均衡分布,又可以緩解大城市的壓力。一般說,一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周圍應有十個百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在百萬人口城市的周圍應當有十個十萬人口的城鎮,才能宜居,才能良性互動。而要做到這樣,廣袤的西部該興起多少城和鎮? 五、城鎮化的目的是發揮集約化的優勢,我們的城市在產業結構、布局和流程、協作上還大有潛能可挖,大有文章可做。 六、大中城市也有城中村。它們是剛“摘掉鄉村帽子”的城鎮。村里雖然多數不是外來人口,但是在社會服務方面尚低于市中心的市民。因此,對大中城市來講,自身也有個深度城鎮化問題。 七、在努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市民化時,不僅要關注戶籍,而且要關注城市文明素質的培養,加快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更新。城市文明并非全盤否定農耕文明,相反地要吸收農耕文明中的勤勞節儉、樸實誠懇的長處。 八、城鎮化就是社會流動。流水不腐,人口流動是好事情,但是處理不好,流動性也會帶來不穩定性。因此,在關注社會水平流動的同時,還要關注垂直流動,關注新市民社會地位、社會聲望的提升。新老市民要互幫互學,融為一體。 九、在正面弘揚城鎮文明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城市無不有城市?。航煌〒矶?、空氣污染、犯罪率、精神病發病率比農村嚴重,以及“一墻之隔互不往來”的社會隔離加劇等等都是城市病。城市病并非不治之癥,可是城市病多發還會引發城里人下鄉的“逆城市化”現象。 十、城鎮的萬丈高樓是平地起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城鎮化中要節約用地,防止占地上的貪大,嚴守土地底線。要統籌非農人口轉移的力度、速度和方位,確保資源承載力的底線。中國人的吃糧不能主要靠進口。要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避免把農民邊緣化、農村空心化。 十一、要嚴守土地底線,就要明晰各類土地,尤其是農村耕地的所有權問題。如何尊重農民的知情權、聽證權、參與權、談判權、發展權?要不要考慮開發后所帶來的“級差地租”?土地的征收補償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征地的費用如何計算?補償后集體和個人如何分成?怎樣防止克扣和截留? 十二、在關注農村空心化的同時,還要看到空心化的農村并非真空,那里駐扎著“993861”部隊,這就是:老人、婦女、兒童。 承認城鄉二元結構,不是要鞏固二元結構,而是要縮小甚至消滅二元結構。可以相信,中國的新城鎮化必將改變中國原有的城鄉結構、地區結構和階層結構,從而讓中國的社會結構更勻稱。社會結構的勻稱才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基石,或者說是“源頭”?!?鄧偉志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