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局長談古建再利用:老房子不能沒有人氣炊煙
www.fjnet.cn?2013-07-25 11:53? 劉暢 孟華 周而捷?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歷史建筑變會所 “這不是利用,是破壞。” 針對目前社會反映強烈的歷史建筑變會所、名人故居“被開發”等現象,勵小捷說:“這不是利用,是破壞。” 勵小捷坦陳,目前中國一些地方在處理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系時存在偏差。這其中就包括在文物開發利用中著重經濟效益、忽視教育功能。 勵小捷說,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是建筑遺產再利用的根本原則。“能搞公益性展示利用的,不要搞商業;如果需要產業開發的,優先考慮文化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利用的時候,要注意在內容和形式上彰顯建筑文化遺產的內涵,突出當時代和地域的文化元素。無論何種形式的利用,都不能違背公民教育的準則和社會道德的底線。” 中國之大,建筑遺產年代、功能、保存狀況千差萬別。因此,勵小捷指出,歷史遺產的再利用切忌“一刀齊”。“制定這方面的政策需要一個過程,鼓勵創新、允許試驗,從政府、專家到社團組織和媒體,都應該報以客觀和寬容的態度。” 社會資金投入文保領域政策待完善 在中國,文物保護經費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體制,文物經費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勵小捷坦言,在文物保護經費的分配上,“保護”與“利用”差別懸殊。 據了解,2010年至2012年,中央財政撥款的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中,用于展示利用的項目只占經費項目的1%。“我們主要是在維修,這個任務確實很重,也一定要做好。七批國保單位加在一起是4295處。所以每年需要維修的很多。”勵小捷說。 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上一次文物普查的40余萬處的數據改寫為76萬余處,地方財政的壓力“一夜翻番”。 勵小捷表示,社會資金投入文物保護的行列中,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各國通行的做法,但我們的相關的政策環境有待完善。“福建土樓面積很大,產權屬于老百姓,但當地百姓住著不舒服,漸漸人去樓空。因此當地政府鼓勵企業認養,讓他們想辦法用起來,更重要的把保護與維修的任務承擔起來,這是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的試驗。”他說。 而正是類似的“試驗”,將有助于探索出中國特色的歷史建筑利用分類機制、保護補償機制與社會評估體系。(新華社記者 劉暢 孟華周而捷)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3]雷人博物館追蹤:衡水報告太簡單 省文物局將實地調查
- [ 07-04]洛陽市文物局澄清:"疑似李煜墓"乃工作人員失誤所致
- [ 07-03]洛陽文物局:“疑似李煜墓”網帖系工作人員誤傳
- [ 06-28]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圓明園青銅兔首鼠首 近期將展出
- [ 06-24]6名海外專家獲兵馬俑故鄉“文化遺產大使”稱號
- [ 06-22]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保護世界遺產可提高國家軟實力
- [ 06-01]原創研究改編4D電影首映 浙江文物局長贊創新之舉
- [ 05-17]滬30家博物館首夜間開放 英文版博物館導覽圖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