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爭氣機” 如今,在北京航空博物館內,我國第一架預警機“空警一號”靜靜地停在陳列館里。在上世紀70年代,它曾飛上藍天,給了國人無限的期待。然而,“空警一號”因未能解決雷達上天后遇到的地面反射雜波問題而中止。 上世紀80年代,王小謨的目光從地面轉向了天空,“中國人一定得有自己的預警機!” 因為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遼闊的國土僅僅依靠地面雷達,很難覆蓋整個領空。要完成國土防空任務,就必須擁有背負著遠程預警雷達系統的飛機——預警機,它能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并能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任務,是現代空中作戰體系的核心。 王小謨主動請纓。 為了加快研制進度,最初國家決定與國外合作進行預警機研制。受命擔任預警機中方總設計師,王小謨頭腦十分清醒,他著眼于國內同步研制,立足自力更生,堅持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0年,國外合作方迫于美國壓力單方面中止研制。王小謨處變不驚,因為他的團隊開展的同步研制,已為預警機國產化準備好了方案和可試飛的科研樣機。 中央軍委做出了“立足國內,自主研制預警指揮機”的決定。不負眾望,王小謨的團隊打破了“從科研樣機到研制成功至少要10年”的常規,僅用了5年。國產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復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美國政府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發表評論稱,中國采用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 預警機贏得了“爭氣機”的美譽。 “中國人一定能行!”這樣的自信從哪兒來?王小謨舉例說,比如當年他們獨創的三坐標雷達設計,一年后英國人才提出類似方案,“我一直相信,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 如今,在王小謨的帶領下,我國預警機家族不斷發展壯大,既服務于空軍,也服務于海軍,既服務于國內,也出口國際市場,既有高端產品,也有高低搭配,向體系化發展邁進。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