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整治方向受質疑 專家:從遺址滑向公園
www.fjnet.cn?2013-07-12 08:46? ?來源:中新網 我來說兩句
圓明園歷史上的核心地帶——圓明園西北部地區正在實施環境整治修復工程,未來將向游客開放。但圓明園學會多位專家認為,這個2011年4月開始的工程是毀壞性的,圓明園的性質正從“遺址”滑向“公園”。 7月3日,國家文物局公布圓明園被列為大遺址保護“十二五”規劃150處重要大遺址之一。 被整治地區占地百公頃 被整治的圓明園西北部占地約100公頃,圓明園四十景圖詠里面的美景多出自于此。2008年,最后一批居民遷走,這里成了荒地。“當時,地下遺跡還在,西北部山形水系相對完好。”圓明園學會副秘書長要礫閔說。 “現在,很多挖土機就這么從遺址上開過去。”圓明園學會會員馬智新兩年來100多次到圓明園觀察其變化。他指著“廓然大公”河道邊的石塊說:“這些石頭都是這里出土的,挖掘機挖出來就往旁邊放。”他曾多次和工人交流,卻從未見過專業人士在場指導。他問工人是否知道該如何擺放挖掘出的石塊,工人的回答是怎么好看怎么擺。 圓明園管理處負責文物保護工程的副主任張國斌告訴記者,“有農民在那里生產、生活,垃圾清運和河道疏通都需要使用機械,施工是在考古專家的指導下避開遺址進行的。” 整治工程的依據是國家文物局2004年《關于圓明園西部遺址區環境整治的批復》。國家文物局考古處副處長張磊說,環境整治是保護工程一種,2004年的批復文件是原則上同意,“只要原方案沒有改動,這個批復有法律效力。” 張國斌稱,未改動過原方案。西北區的所有文物都沒有動。圓明園墻內都是遺址區,只要有動文物本體,都要請上級審批。 大型機械或破壞山形水系 北京市政府曾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共同研究、編制完成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明確界定了園內遺址包括建筑遺址、山形水系和植被,須整體保護。 張國斌說,有一種觀點認為園內的山形水系、一草一木都是文物,這是對文物寬泛的理解。實際上,狹義概念是有實際載體的文物。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曹新2012年秋曾到過工程現場。她說,動用大型機械的做法是很不審慎的,可能遭破壞的首當其沖就是山形水系——圓明園的“骨架”。 “圓明園的山形水系是人工挖湖堆山而成。山重水復的空間結構,從自然山水中概括而來,是中國古典園林、平地造園的高峰典范。”曹新說,“我們看到的作業場景,這種方式對非常重要的遺址是不應該的。按他的方法挖下去一鏟,有沒有碰到原來的路基、駁岸?希望管理處拿出具體依據。” 長年研究圓明園的法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學院講師、法籍華裔建筑師邱治平也認為,圓明園的精髓就在山形水系,曾保存相當完好,但十多年來的園內很多修復行動都造成了狀況進一步惡化。“在缺乏充分調查的情況下,開挖可能會破壞遺址。這是抹去歷史記憶,是不能接受的。”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