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嚴懲腐敗彰顯法治精神
www.fjnet.cn?2013-07-09 16:36? ?來源:法制日報要聞 我來說兩句
本報評論員 7月8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受賄、濫用職權案作出一審宣判,劉志軍被一審法院以受賄罪、濫用職權罪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這一備受社會關注的案件終于有了一審結果。整個案件從立案、偵查、起訴、審理到判決,表明了人民法院依法嚴懲腐敗的鮮明態度,彰顯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向人民傳遞了黨中央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有貪必肅、有惡必除的堅定決心。 經法院審理查明,劉志軍在擔任鐵道部部長之前,就有嚴重的犯罪行為。隨著職務的提升、權力的增大,劉志軍的私欲、貪念也在不斷孳生、膨脹。法院判決文書顯示,1986年至2011年期間,劉志軍利用職務便利,為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職務晉升、承攬工程、獲取鐵路貨物運輸計劃等方面提供幫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員給予的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6460萬余元,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其犯罪行為嚴重、犯罪性質惡劣,不嚴懲不足以彰顯國家法律的嚴肅性,不嚴懲不足以樹立國家法律的權威性。 但同時,劉志軍案也具有法定和酌定可以從輕處罰的情節。劉志軍在有關部門調查期間能如實交代犯罪事實,特別是交代了辦案機關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實;案發后劉志軍能配合辦案機關追繳贓款,其受賄贓款大部分已追繳;劉志軍在偵查、起訴、審判期間認罪態度良好,有悔罪表現。正是基于劉志軍的這些表現和法律規定,一審法院據此從嚴從重判處劉志軍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給予劉志軍以應有的懲罰。這一判決,貫徹了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體現了罪刑相適應的法治原則。無論是“打老虎”還是“拍蒼蠅”,法律的平等適用是司法機關公正執法、嚴格依法辦案的前提和基礎。 劉志軍案宣判前,人民法院在劉志軍的拘押地點召開了一天的庭前會議。根據我國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在證據材料較多、案情重大復雜、案件社會影響重大的情況下,審判人員可以在開庭前,就案件相關問題召開庭前會議。這不但符合法律的規定,更體現了司法的程序正義。劉志軍案不但自始至終堅持了公開審理原則,同時在案件宣判當天,主審法官還接受了媒體采訪,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解答案件法律問題,為公眾更深入地了解案件、了解法律暢通了渠道,這是司法民主、司法公開的表現。 對劉志軍案的一審審理和判決再次表明,在黨紀國法面前沒有特權、沒有例外,無論是誰,不管職務有多高,只要觸犯了法律,就必將受到法律的嚴肅追究和嚴厲懲處。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9]人民日報:劉志軍案審判結果彰顯法治精神
- [ 07-08]三明市工商局推進法治工商建設走筆
- [ 07-03]李克強:政府要帶頭過“緊日子”
- [ 07-03]國務院通過《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草案)》
- [ 06-19]人民日報:用法治平衡環保“兩難博弈”
- [ 06-05]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提高立法質量
- [ 05-31]學者:規范黨內法規是法治中國需要
- [ 05-22]京華時報:“強捐不過分”有違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