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京劇》播出本意是普及 不想變找茬游戲
www.fjnet.cn?2013-06-07 10:18? ?來源:錢江晚報 我來說兩句
“毫無例外的空洞、做作,缺少構成紀錄片最基本的干貨素材。不說思想,單是紀實性與生活質感,大概隔了有上千個《舌尖上的中國》。”網友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教師“三天半打魚”評論。 或許散文詩的風格,能暫時誘惑一下大眾的眼睛,而片中的硬傷、錯誤,則讓專業看客,無法淡定。 第一集中,講到譚鑫培進宮唱戲,被慈禧封了四品頂戴。“央視,別瞎說了。”作家章詒和直言不諱。第二集中,明明引用了周作人說的話,卻配了一張朱自清的照片。 “我簡直要暈掉了!”中國戲曲學院戲研所特約研究員,同時也是百家講壇《粉墨清宮》系列的主講人柴俊為,這幾天一連發了好多條微博“普及常識”,接到記者的電話,他還是很郁悶。 “譚鑫培42歲才剛進宮,工資待遇其實只有二兩銀子,外加一點糧米,伶人連科舉考試都是不允許的,怎可能做官?清宮檔案上,完全沒有這樣的記載,而且,也沒有這種可能性。總管太監,兩朝元老,得到5品已經格外開恩,一個外學教習都四品,還怎么管管啊?歷史上,只有惇親王綿愷,擅自在王府里,給兩個伶人封了四品和六品,還被皇帝處分了。” 本意要普及傳統文化的紀錄片,才開場,就在網絡的迅速發酵中,“被普及”了一把。柴俊為說,不可否認,這部紀錄片制作精良,但在文本和觀念上,問題不少。“就算沒網絡,沒有專業人的挑刺,就算不懂戲,你看著也會覺得奇怪。梅蘭芳在滬上第一次出場,燈泡突然全亮了,他就這樣打敗了譚鑫培……梅蘭芳靠幾個燈泡就紅了,還要京劇史干嘛?” 對于網上的各種爭議,總導演蔣樾對《北京娛樂信報》的記者表示自己始料未及,他說:“有些研究者可能研究得更深入一些,比如有專門研究譚鑫培的,他自然會有他的想法。不管大家怎么探討,這都是一件挺好的事。” 本意要普及傳統文化的紀錄片,才開場,就在網絡的迅速發酵中,“被普及”了一把。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 [ 05-22]朱莉將為亡母拍紀錄片 親自上陣飾演母親
- [ 05-21]首部3D人文紀錄片《國脈》央視3D頻道播出
- [ 05-15]亦舒拒認44歲親兒 兒子:我有一大堆問題要問她
- [ 05-13]江蘇鹽城市鹽務局40余人公款旅游花掉13萬元
- [ 05-10]臺灣提出“五年五億”紀錄片行動計劃
- [ 05-10]李安“回家”為臺灣紀錄片發聲
- [ 05-07]《美在正藍旗》獲波士頓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 [ 04-22]《美麗中國》紀錄片將開拍 《皇城北京》披3D外衣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