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脈“中國式過馬路”:罰款并非萬能手段
www.fjnet.cn?2013-04-17 10:37? 高鑫?來源:檢察日報 我來說兩句
80%的人能做到,管理就好多了 心理咨詢專家楊夢華告訴記者,人們“只看車、不顧燈”已是一個習慣性問題,許多人過馬路時沒有“看燈”意識。從心理學來講,這是一個無意識行為,并非他有意地、刻意地去“闖紅燈”。 “習慣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行為模式。人們要徹底改變行為模式確實很難,而且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形成新的慣性行為。”楊夢華說,在這個過程中,管理部門可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如在人流量集中的路口,加強對危害性的宣傳;通過樹立榜樣的力量,形成一個潛移默化的環境氛圍。 她進一步舉例解釋,如某個路口的治安管理員,可以讓那些住在附近而又經常路過的“熟人”,先帶頭來做一個遵守交通法規的榜樣。 楊夢華認為,人的無意識最受氛圍影響。“北京的一些公交或地鐵站,排隊現象就很好,因為在這個公交或地鐵站,大家都在排隊,已形成了這樣一種氛圍。當然,也有少數人對環境氛圍不敏感。如果按照‘二八’定律,80%的人都能做到,那管理起來就好多了。” 宋魚水對此觀點表示贊同。她提出,解決“闖紅燈”現象,先要了解“闖紅燈”的重點人群,之后便可有針對性地解決此類問題。每個公民周圍的人,是其最有力的監督者。若80%的人都能遵守交通規則,監督的力量便會很強大。靠交警和那些罰款手段,難以遏制此類現象。 在楊夢華看來,需要通過投入教育來改變人們行為的,不僅有“中國式過馬路”,還包括走樓梯時靠右側、不能在一些公共場合吸煙、大聲喧嘩等多種關于人們生活細節的規定。“大家應該把這些改變細節的意義挖掘得更深一點,通過這些自律來提升自我人格的成熟度。在這個小事情上怎么做,能反映出一個人能否為其行為承擔責任。” 除了主觀原因,邱寶昌還提出,部分行人形成“只看車、不顧燈”的習慣,也存在著一些客觀原因,如其之前曾有“看燈”不方便的情況,久之便會形成習慣。“有時人多擁擠,個子矮的小孩子會看不見燈,又如在出行早晚高峰時,不少人只能跟著人群走,紅燈時他也看不清楚,就像有些小車跟在大車后面,一樣會出現看不清紅燈的情況。” 他建議,不僅通過信號燈來提示人們,人流量多的路口還可以加入聲音提醒,交管員的及時疏導,尤其是在“闖紅燈”現象較多的路口、地鐵站口,要加強人為的監管。改變人們“看車不顧燈”習慣,相關管理服務要“升級”。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17]杭州交警月余共查處7241起“中國式過馬路”
- [ 04-16]北京交通協管員配喊話器 配合整治"中國式過馬路"
- [ 04-16]北京交通協管員配喊話器治“中國式過馬路”
- [ 04-15]九成人認為“中國式過馬路”源于規則意識缺失
- [ 04-15]杭州新招"中國式過馬路" 路邊擺屏幕"現場直播"
- [ 04-15]杭州電子屏幕曝光“中國式過馬路” 行人稱有效果
- [ 04-15]路口直擊“中國式過馬路” 協管頻被“嗆聲”
- [ 04-14]罰款+集中整治,能終結“中國式過馬路”嗎?